联合早报:"Chindia" 中印从双双崛起到大同——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联合早报:"Chindia" 中印从双双崛起到大同
2009年03月30日 10:0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3月30日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日前刊出署名文章说,印度遭受殖民地压迫和中国遭受“次殖民地”压迫,使得全球最出色的能工巧匠创造的两大古老文明掉进贫穷落后深渊。今天两国刚刚翻身,就以“Chindia”的面貌惊醒发达国家,“Chindia”符号得到“中印双双崛起”的新涵义。从“Chindia”的角度出发,相信它会从“中印双双崛起”的当前现实渐渐发展到“中印大同”的理想境界。 

  文章摘录如下:

  “着意种花花不活,无心栽柳柳成荫”,冯梦龙这500年的名言在“Chindia”符号上灵验。全球经济发展把中国和印度推进激流的漩涡。2007年,美国Gartner集团的帕普金(James Popkin)和(印裔)艾扬格(Partha Iyenger)曾经到中国和印度深入考察,然后合著《信息技术及东方:中国和印度将如何改变技术与发展的未来》新书。

  技术与创新不断升格

  帕普金和艾扬格强调技术世界的重心正向东方转移,中国和印度的大学培养出一些世界最优秀的电脑科学与电机人才,两国技术市场繁荣,西方高科技企业正把生产程序、组装、创新等向两国转移,两国的创新与知识产权不断扩展。

  他们在2007年时曾说:2008年中国知识产权数量会赶上发达国家,到2010年中国的新信息技术品牌将会得到国际公认。艾扬格说印度已是世界软件超级大国,2004年印度IT服务出口赚回130亿美元,全球高新技术营业外流,印度所得是35亿美元;帕普金说中国有可能在信息与通讯技术上成为世界领袖。

  Gartner公司提倡美国企业要有“Chindia战略”,得到苹果电脑等公司的响应。“Chindia战略”认为一方面中国和印度在高科技领域崛起,另一方面两国又有共同合作的趋势,对西方企业的竞争形成挑战。虽然目前中印经贸合作还刚具雏形,但印度软件设计与中国制造能力紧密结合,一个“Chindia集团”可能产生。

  艾扬格说:“中国和印度对技术与创新不断升格”,就像“老练的旅行家”主动从地图上掌握前进路线那样。当今民间动力十足(政府不但不起劲,还搞些像限制玩具等进口的小动作),中印贸易增长率先是25%,最近几年上升到50%,使2007年双边贸易额接近400亿美元。

  按照这个速度,中印贸易将于2010年达到750亿,2015年达到2250亿,和中美贸易数字靠近。看来中印贸易飞跃增长将会使中美贸易相对冷却,使中国减轻对美国的依赖,当前美国受金融海啸重创而中印经济相对稳定更可能改变全球财富分布。

  正在比较中印经济发展的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印裔经济学家巴尔坦(Pranab Bardhan)根据世界银行统计数字分析:1820年中印两国占全球财富将近一半,1950年降至十分之一,现在还只有五分之一,到2025年将回升至三分之一,他和许多印度精英都相信将来可能再上升到世界的一半。2007年印度驻华大使拉奥(Niurpama Rao)在深圳、香港讲演以及2008年1月印度总理辛格博士访华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讲演都说了类似的话。

  中印大同的理想境界

  巴尔坦指出中印两国发展的一大特点:在人均收入极低的情况下能够生产科技分量高的产品。他说,过去他在印度,人们说中国人是胜过印度人的“社会主义者”,现在他在美国,人们又说中国人是胜过印度人的“资本主义者”。他说印度也和中国一样,曾被人嘲笑,如今的经济突飞猛进却令人刮目相看。

  印度遭受殖民地压迫和中国遭受“次殖民地”压迫(比殖民地更不如)使得全球最出色的能工巧匠创造的两大古老文明掉进贫穷落后深渊。今天两国刚刚翻身就以“Chindia”的面貌惊醒发达国家,“Chindia”符号得到“中印双双崛起”的新涵义。

  令人惊醒的是“Chindia”内涵的“快”、“多”、“巧”三大因素。增长快速再加人才济济使得美国这样的大国、强国担忧,欧洲众“小”国更不必说。中印的“巧”却是欧洲列强早已赏识的。人们曾说中国丝绸与印度珠宝引起古罗马帝国崩溃;工业革命前的英国禁止印度棉布和中国丝绸进口,贵族抱怨说:“我们将无法辨认夫人与奴婢了”。

  “Chindia”中“多”的内涵喜忧兼备,喜的是两国25亿人口(中国14亿、印度11亿)占人类40%,人均进步一寸总长度就是千万丈;忧的是要使人类四分之一人口个个都摆脱贫困、进入小康不是易事。这头等重要的人类责任要求中印两国紧密团结、互相学习帮助、取长补短、相辅相成。不但要“双双崛起”,而且要“同舟共济”,这才使“Chindia”的涵义全面起来。

  “Chindia”引出历史与经济两个课题,许多对“Chindia”前景十分重视的外国经济学家,不管用不用这个符号,都注意到中印两国有漫长的发展经济的经验教训。我曾经向读者介绍过哈佛大学教授、印裔经济学家侃纳2007年的新书《数十亿企业家:中国和印度如何重造它们的前途——以及你们的前途》,就是用历史观点与发展眼光来看两国合作大有可为。

  作为美国企业界的中印问题顾问,侃纳对印度情况的深刻洞察与对中国了解火候不够形成鲜明对比,但他的书中说的中国、印度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千千万万的活动家与企业家驰骋的广阔天地。他们之间的互动(再加美国人士牵线与多边合作)在许多无人问津的领域把经济搞活。他强调“企业精神”的重要,使我们意识到单从学术界推动“Chindia”难成气候,“Chindia”的精神应该为中印两国亿万能工巧匠、经营高手所操作,创造出各种奇迹来。

  西方经济学家与企业家当今把视线东移,看到的是“雨山黯黯晴山秀”,联想到有朝一日“夕阳天外云归尽”就会有“Chindia”双峰凸显。我们从“Chindia”的角度出发,相信它会从“中印双双崛起”的当前现实渐渐发展到“中印大同”的理想境界。(谭中)

【编辑:官志雄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