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联时报:在突发事件中提高海外华媒素养——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欧联时报:在突发事件中提高海外华媒素养
2009年04月14日 15:1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4月14日电 意大利《欧联时报》14日发表署名评论文章说,作为中国与世界彼此了解的窗口,海外华文媒体除了地位特殊,还肩负重任。充分发挥海外华文媒体“公器”功能,有效发挥桥梁作用,反映侨民疾苦,增强海外华文媒体的公信力,促进海外华人社会的和谐发展,这一切希望的前提都要求海外华文媒体必须提高自身素养。

  文章摘录如下:

  任何一起灾难事件背后,都会留下许多值得人们去思考的东西,日前发生在意大利拉奎拉的这一场大地震也不例外。在任何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人们往往显得愈加脆弱和茫然无助。但是,战胜灾难的目标却成了彼此团结一致,风雨同舟的理由。在灾难来临之时,我们看到无论是何种社会角色都积极参与其中,都努力发挥自身的作用。

  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肩负传递信息与引导舆论重任的华文媒体同样积极履行着自身的使命和职责。为了获得最准确最及时的信息,华文媒体的记者冒着余震的危险在震后第一时间赶赴灾区;为了给予受灾民众切实的帮助,华文媒体积极联合当地华人社团发出倡议,呼吁旅意华人发挥“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光荣传统,积极行动起来为地震灾区民众募捐,支援旅居国抗震救灾。

  突发事件考验着人们应对的勇气和能力,也同样考验着我们的华文媒体。作为连接信息与受众彼此间的桥梁,媒体的报道势必会潜移默化影响着受众的认知和态度。媒体的社会定位使其拥有话语权,拥有引导舆论的能力,但是这些权利的行使都要建立在履行义务的基础之上,毕竟权利与义务相辅相承,密不可分。

  通过对此次地震事件的报道,华文媒体向受众证明了如何做一个负责任的媒体,如何在突发事件中积极把自身优势转化为切实的援助。任何经历都是一笔财富,对于华文媒体自身而言,最大的收获则在于如何借助突发事件提高自身的素养。

  众所周知,突发事件中“抢新闻”会使媒体获得极大的关注度。灾难事件的震撼性、负面性和不可预料性都能够最大程度吸引受众的眼球,满足受众的阅读期待。但是“抢新闻”不意味着媒体一味迎合受众的口味,不意味着可以极尽一切耸人听闻之能事。

  任何灾难性事件面前,一个负责任的媒体都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媒体不能做单纯的旁观者。虽然素来有着“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说法,但是任何灾难性事件面前,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都不应该冷冰冰的袖手旁观。例如在意大利地震中,一些华文媒体借助于自身的宣传优势积极倡导华人社会向灾区伸出援手,其效果有目共睹。而通过此,华人媒体不仅履行了自身职责,还进一步发挥了其社会效益。二媒体要把握好报道内容的“度”。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任何报道都是不假思索的和盘托出,淋沥尽显。灾难事件中必然有家破人亡,有流离失所,倘若媒体将一切残酷的现实都展示于报端,将无异于在遭遇灾难的人们伤口上撒盐。这种行为也许可以换来报纸大卖,换来点击率飙升,但是一个媒体的良知也会随之丧失。反之,一些鼓舞士气的报道则会转化民众的消极情绪。不仅让身陷灾难的民众体会到生命的无价、亲情的温暖,更感受到团结的力量,感受到互相帮助的弥足珍贵。

  作为中国与世界彼此了解的窗口,海外华文媒体除了地位特殊,还肩负重任。充分发挥海外华文媒体“公器”功能,有效发挥桥梁作用,反映侨民疾苦,增强海外华文媒体的公信力,促进海外华人社会的和谐发展,这一切希望的前提都要求海外华文媒体必须提高自身素养。(博源)

【编辑:官志雄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