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侨报:中国迈向“深蓝”海洋大国更自信——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美国侨报:中国迈向“深蓝”海洋大国更自信
2009年04月22日 09:3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4月19日,来自11个国家的17艘舰艇先后抵达青岛港码头,参加海上阅兵。这是俄罗斯“瓦良格”号导弹巡洋舰到港时情景。 中新社发 张雷 摄


 

    4月19日,法国“萄月”号导弹护卫舰抵达青岛港码头时,受到热情欢迎。图为中国小朋友向法方舰长献花时情景。 中新社发 张雷 摄

版权声明:凡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中新网4月22日电 美国《侨报》当地时间21日发表社论说,中国海军成立60周年,借庆典展实力、交朋友,盛况空前,吸引全世界关注的目光,更让海外华人扬眉吐气——中国海军驶向“深蓝”,这是大海的召唤,更是海外华人的殷殷期盼。外界看来,荟萃海军60年来最新成就的青岛阅兵,凸现中国作为驶向“深蓝”的海洋大国的更自信立场。

  社论摘录如下:

  “驶向深蓝听剑啸”,海军成立60周年之际,中国高调举行庆典和海上阅兵,29国海军代表团和14国的21艘舰艇应邀全程参加。中国海军借庆典展实力、交朋友,盛况空前,吸引全世界关注的目光,更让海外华人扬眉吐气——中国海军驶向“深蓝”,这是大海的召唤,更是海外华人的殷殷期盼。

  这样的期盼中,饱含了历史的纵深感。此次盛典的举办地青岛所面对的大海,本身即承载了中国近代海军曾经的屈辱史。从明代的世界最强海军,到甲午海战中全军覆没的北洋水师,再到1949年4月23日在江苏泰州白马庙艰难组建的新中国海军……一部中国海军史就是中华民族的荣辱兴衰史,国家的海军战略事关民族的生死存亡。

  如此的期盼中,亦有全球视野的广阔感。伴随民族复兴的脚步,新中国海军31次走出国门,访问近40个国家,航迹遍及五大洲、三大洋。美国华人尤其难忘:1989年4月,中国海军“郑和号”访问夏威夷珍珠港;1997年3月,中国海军舰艇编队抵达美西最大海军基地圣地亚哥港,近百年来第一次踏上美国本土;2006年9月,“青岛号”和“洪泽湖号”到访夏威夷和圣地亚哥…… 所到之处,华人们无不扶老携幼,登舰参观,“流动国土”见证一幕幕感人至深的赤子情怀。

  海外华人这看似感性的期盼,透着理性的光芒。过去60年,中国海军战略经历了从“沿岸防御”、到“近岸防御”、再到“近海防御”的沧桑变革。而今,在“近海防御”的基础上,加强远洋打击能力,建设更大更强的“深蓝”海军,使海上防御体系适应中国海上安全和经济发展所需,已是大势所趋。

  在海上安全方面,近年来,围绕敏感点,中国近海地区军事危机不断。美、日、澳等军事同盟的存在,使形势更复杂,潜在波及面更广。中国海军怎样才能更有效捍卫领海权益,华夏儿女心急如焚。

  在经济方面,中国与中东、非洲等海外资源和市场的互动日益密切,但中国船只遇险、中国工人、船员遭绑架、海外华侨权益受损等事件亦时有发生。打通和维护海上生命线,保护海外投资,维护国家的经济利益和海外华侨的合法权益,亟需中国海军尽早实现“深蓝”战略。

  外界看来,荟萃海军60年来最新成就的本次青岛阅兵,即凸现中国作为驶向“深蓝”的海洋大国的更自信立场。的确,中国海军今非昔比,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岸防部队、海军陆战队等五大兵种铸成“海上长城”,一个战略性、综合性、国际性的军种初具规模,更迎来建造航空母舰的历史机遇。

  但应该清醒看到的是,尽管西方不断鼓噪中国军事威胁论,五角大楼更质疑中国的防御性军事战略,但中国海军要真正驶向“深蓝”,还有很长的航路要走。

  首先,中国海军目前的实力还难与美国、俄罗斯、日本、甚至印度等国海军抗衡。缺乏大战磨砺,没有航母,武器装备居世界十几名之后,装备整合和兵种协同作战方式均亟需提高。在和平时期,如何增强海军的远洋实战能力,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再者,虽然此次展示武器全为“中国制造”,但无论半机械化、机械化、还是信息化,海军武器装备目前走的,基本还是对外引进加仿制研发的路子。未来可否充分发掘军品研究者的自主创新能力,并在采购政策上给自主产品更多的机会?

  更重要的是,大国之路始于海洋,中国是否已具备打造“深蓝”海军的成熟大国心态?以开放、务实、合作的姿态,不管西方“忽悠”,自主把握发展时机,在“韬光养晦”的同时“有所作为”?

  滔滔海洋,春风鼓浪。海洋战略事关中国未来战略发展,更与海外华人休戚相关。看海军60周年庆典中舰队劈波斩浪,海外华人殷殷期盼——驶向“深蓝”,中国海军战略的转型从此起锚,一个更加自信的大国从此开步。

【编辑:官志雄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