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先勇唤回昆曲青春 勾动中华文化DNA——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白先勇唤回昆曲青春 勾动中华文化DNA
2009年04月22日 17:33 来源:中新网-华文报摘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中新网4月22日电 五年前,台湾作家白先勇手持牡丹花语重心长地说:“过去,我们只推开前窗看到别人种的花,其实,自己的后院也有最美的花。”今年,白先勇手中的花由牡丹变成了莲花,在青春版《玉簪记》在台巡演宣告记者会上喜孜孜地表示,牡丹已花开遍地,他的青春二部曲还要再接再厉,乐观主义的他,“不信青春唤不回”。

  台湾《PAR表演艺术》杂志刊文,对于他从《牡丹亭》到《玉簪记》,率两岸精英连手打造的历程作了介绍,摘录如下:

  二○○四年五月二日晚上,作家白先勇制作的九小时大戏——青春版昆曲《牡丹亭》,连演两轮六场终于圆满落幕。白先勇领着他一手栽培的一对璧人俞玖林、沈丰英,接受全场观众起立喝彩。

  这不是爱戏的白先勇第一次当制作人,但白先勇从未有如此奇妙的感动:“观众的热情就像潮水浪头冲卷上来……,他们从内心散发出来的兴奋与感动,我几乎可以触摸得到。”

  《文化苦旅》作者余秋雨曾说,有一些远离当代时空的脆薄文化,极为精致却又极易湮灭,只能靠几个文化人敏感的心、纤弱的手小心翼翼守护,就如白先勇对于昆曲的守护,青春版《牡丹亭》让“一条贯穿四百年的集体审美缆索终于被找到”。

  作家南方朔则认为,青春版《牡丹亭》不只是一出戏而已,而是一次绝无仅有的“创造性的动员”,把即将消失的事物,重新找回人间。他和白先勇聊天时提到:要创造一种风格,一种品味习惯,甚至是一种“再创造”的心态,纵使不必十出,起码也要有三出吧。

  再接再厉二部曲,不信昆曲青春唤不回

  被南方朔称许为让古典戏曲复活的“现代制作人”白先勇,虽然从未开出支票,是否会制作出青春三部曲,但年过七十的他,耐力和活力却是惊人,青春版《牡丹亭》在台首演近五年,不但演遍两岸三地和欧美达一百六十场左右;五年后,青春二部曲《玉簪记》也将于五月下旬来台公演。

  五年前,白先勇手持牡丹花语重心长说:“过去,我们只推开前窗看到别人种的花,其实,自己的后院也有最美的花。”今年,白先勇手中的花由牡丹变成了莲花,在青春版《玉簪记》来台巡演宣告记者会上喜孜孜说,牡丹已花开遍地,他的青春二部曲还要再接再厉,乐观主义的他,“不信青春唤不回”。

  九岁在上海美琪大戏院欣赏梅兰芳、俞振飞的《游园惊梦》,昆曲就在白先勇易感的心灵占有一席之地。但白先勇强调,制作青春版绝不只是单纯偏爱昆曲而已,而是源于一种对于文化认同破碎、漂泊的焦虑。

  白先勇意识到昆曲背后深厚的文化意义,文学上,从《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经过多少高峰迭起,到了明清已进入成熟期;就音乐来看,昆曲也是经过多少音乐家的锤炼;整个昆曲艺术可说是集文学、音乐、舞蹈大成,要举出能代表中国文人雅士的传统,非昆曲莫属。

  “可是,这个古老剧种就像放在角落已蒙尘的古物,光芒尽失。”白先勇开始思索:“传统不是静止不动,一个活的传统一定是流动的,虽有源头,但会向下流;否则,昆曲就只是放在博物馆的化石,成为一滩死水。”

  白先勇感慨:看汪世瑜、张继青、蔡正仁、岳美缇、华文漪等昆曲名角演戏,虽然能够满足感动,但他开始忧心,昆曲演员老了,观众也老化,昆曲越演越老,《牡丹亭》柳梦梅、杜丽娘的浪漫爱情神话,呈现的应是无限春色,而不是在秋天里遥忆春天。

  白先勇举“一代伶王”梅兰芳为例,能够受到观众欢迎,是因为梅兰芳对于传统戏曲的革新,创造出代表那个年代的美学观。戏曲走到了二十一世纪,它的美学观又该如何建立?

  “尊重传统,但不因循传统;利用现代,但不滥用现代。”

  白先勇说,制作青春版昆曲,确实给自己出了大难题,有些地方戏曲“滑点边”还可以被接受,昆曲太精致了,有一定的高度,加入任何元素都得小心翼翼。

  制作青春首部曲《牡丹亭》时,白先勇就给青春版定了调:“尊重传统,但不因循传统;利用现代,但不滥用现代。”白先勇认为,要让昆曲青春再现,就要有符合现代新的制作观念,两岸结合互取所长是策略,白先勇说,大陆有最好的昆曲演员,而台湾近三十年来剧场成绩则胜出,《牡丹亭》制作群樊曼侬、王童、林克华、王孟超等都是顶尖的,是青春版文化工程可以成功的重要因素。

  青春版美学的建立,则是白先勇思考的另一重点。他以《牡丹亭.惊梦》花神为例,过去由他制作及看过的《牡丹亭》版本,花神那段不是穿得像宫女,手中拿着塑料花摇呀摇,就是生、旦、净、末、丑全上,没一个符合白先勇的理想。

  白先勇说,以前对于花神没有太多体会,后来慢慢看出潜藏的意义。《牡丹亭》整出戏就是一个神话,满园春色就是要花神陪衬,王童为众花神设计绣满节令的奇花异草,头戴鲜花,配合上舞蹈,为整折戏带来“花开蝶恋、春物春情”旖旎梦境。

  白先勇企图透过青春版唤醒e世代的青春梦,不只台北首演获得满堂采的认同,五年来,青春版《牡丹亭》跑遍北大、南开、台湾政大、美国加州大学等海峡两岸及美国名校,一样轰动,白先勇只能以“疯狂”两字形容这样的盛况。

  一位政大学生演后座谈时感动说:“我以身为中国人感到骄傲。”白先勇认为,艺术的价值是普世、超越政治,没有语言、文化的隔阂。二十世纪以来,中华民族被西方强势文化所淹没,文化认同是破碎的,这让白先勇感到很焦虑,他才会跳出来制作青春版。让白先勇欣慰的是,青春版终于勾动中华民族文化的DNA,这和看西方歌剧、芭蕾舞的感动是不一样,青春版唤醒的是对自己文化的认同,不再是失根的漂泊。

  《玉簪记》再书青春恋情,“向更雅部迈进”

  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让二○○一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昆曲,一下子注入活水源头。被文化人尊为“白牡丹”的白先勇,复兴昆曲的担子也只能继续担下去,就这样,青春二部曲《玉簪记》去年开始又在苏州运筹,《牡丹亭》原班人马,在白先勇带领下,又再琢磨如何书写昆曲里另一段青春恋情。

  白先勇表示,和《牡丹亭》相较,《玉簪记》虽属小品之作,但如何在《牡丹亭》基础上再往前走,成为二部曲最大挑战。白先勇将《玉簪记》定位为“向更雅部迈进”,舞台意象更极简、写意,邀来书法家董阳孜、画家奚淞将书画作品融入《玉簪记》舞台设计;以琴传情的“琴挑”是《玉簪记》著名折子,也邀到大陆古琴名家李祥霆,带着一千多年历史的唐琴加入演出。

  《牡丹亭》两块璞玉俞玖林、沈丰英,已被汪世瑜、张继青磨出光芒,《玉簪记》白先勇又游说名师岳美缇、华文漪重新调教。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白先勇看了岳、华两人演出,尤其是《秋江》追舟那段,书生潘必正和道姑陈妙常将内心澎湃的真情,与江上波动的小舟做了动人的诠释,让白先勇印象深刻,决定青春版一定要在这样的基础上再做发挥。

  白先勇表示,《牡丹亭》、《玉簪记》谈的虽然都是情,但前者是梦中情、人鬼情,有点虚拟;《玉簪记》道姑陈妙常更解风情,只是一僧一俗,和男主角潘必正有着欲推还就的小儿女情挑趣味。

  虽然岳、华版《玉簪记.秋江》已是经典,但白先勇认为,青春版的情还要更炽热,江上波涛更汹涌,才能反映出两人从《琴挑》、《问病》压抑的情愫已临界爆发。白先勇要青春版的《秋江》舞出满台的波浪,最后,独留陈妙常一人在江边眺望,幽远的古琴声伴以磬声作结,离情依依却留有此情可待的希望。

  白先勇说,青春版《牡丹亭》一百多场演出,已为苏昆磨出一批苗子,如今,这些小兰花班青年演员已迈入三十,他要紧抓“青春的尾巴”,找些名师多传承几出戏,由其它青年演员担纲的《长生殿》、《烂柯山》、《西厢记》,五月也将随着《玉簪记》一同来台到大学巡演。

  回顾一路走来的青春之路,“永远的昆曲义工”白先勇形容,开始是“光杆司令”(白先勇)带着一个小兵(秘书)奋战,如今,已发展成浩大的“义工大队”,昆曲,在两岸文化人的呵护、灌溉下,已是姹紫嫣红、满园春色。(李玉玲)

【编辑:官志雄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