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报:中国从面对“船坚炮利”到和谐海洋——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大公报:中国从面对“船坚炮利”到和谐海洋
2009年04月24日 09:2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4月23日下午,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60周年而举行的海上阅兵在青岛附近黄海海域举行。海上检阅式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海上分列式,检阅中国海军的舰艇和飞机;第二阶段为海上阅兵式,检阅来自14个国家的21艘舰艇。图为接受检阅的中国海军潜艇编队、水面舰艇编队。 中新社发 宋吉河 摄


 

    中国历史上的首次多国海军检阅活动四月二十三日下午在青岛附近黄海海域举行。中国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乘阅兵舰“石家庄”号导弹驱逐舰,检阅中国海军的潜艇、水面舰艇、海军航空兵和海军陆战队等作战兵种,并检阅了来访的十四个国家的二十一艘舰艇。 图为驱逐舰群与海军航空兵编队同时接受检阅。 中新社发 宋吉河 摄

版权声明:凡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中新网4月24日电 香港《大公报》24日发表社评说,从海上开始的屈辱,必须从海上结束。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依靠自己的力量,逐步建设起自己的海上军事力量。今天,中国人民不仅不再需要面对“船坚炮利”的威胁,而且,中国海军有能力保护自己海洋领土之余,还有力量参与维护海洋和谐的国际行动。

  社评摘录如下:

  中国人民解放军庆祝海军诞生六十周年盛大海上阅兵仪式,昨日在青岛附近黄海海域隆重举行,二十五艘中国舰艇以及来自俄、美、法等十四个国家的二十一艘舰艇接受了检阅。

  这是新中国成立六十年以来最大规模的海上阅兵活动,也是中国海军首次举办有外国海军参与的国际舰队检阅;后者是海军这一军种特有的礼仪活动,中国舰艇过去也曾参与过其它国家海军主办的同类活动。

  在刮起了四、五级风的青岛海面,中国自主研制的核动力潜艇“长征六号”和“长征三号”首次公开亮相。而此次青岛阅兵更被外国视为了解中国海上作战实力的一个机会。中国海军从建国初期海军司令员萧劲光要乘渔船出巡,到今天已经建成拥有三大舰队、五大兵种体系的海上长城,其实力和变化令举世刮目相看。

  对此,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检兵仪式上致词时重申:中国永远不称霸、不搞军事扩张和军备竞赛、不会对任何国家构成军事威胁,包括海军在内的中国军队,永远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

  “和谐海洋”,是这次青岛大阅兵的主题。对此有人戏称,如果海洋“和谐”了,那还要海军来干什么?其实,恰恰相反,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一支强大的海上军事力量,不仅无法维持海洋和谐,就是连保卫自己的国土也只会变成一句空话。在历史上,中国吃“海洋不和谐”的亏,可说恨如海深。

  中国近代史上最屈辱的一页,就是从海洋开始的;今天的中小学生,在历史课本上一定都会读到“船坚炮利”这句话,多少中国的土地、口岸,多少中国人的生命和尊严,就是断送在外国“船坚炮利”的威胁和侵略上。

  一八三九年,林则徐虎门销烟,英国派义律率军舰四十八艘、士兵三千进逼广东,一八四二年清廷大臣耆英与英国全权代表璞鼎查在英国军舰上签订《南京条约》,赔款二千万银元、开放五口通商、“割让”香港。港人一百五十年被“殖民”的屈辱也是从海洋开始的,直至一九九七年六月三十日彭定康在皇后码头登上“慕莲夫人号”离去为止。

  而且,就是昨日中国海军扬威踏浪的青岛,在一八九八年也曾与胶州湾一起,被德国强行“租借”;今日飘扬五星红旗、解放军军旗的海面,当日行走的是德国军舰、飘扬的是外国国旗。

  从海上开始的屈辱,必须从海上结束。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依靠自己的力量,逐步建设起自己的海上军事力量。今天,中国人民不仅不再需要面对“船坚炮利”的威胁,而且,中国海军有能力保护自己海洋领土之余,还有力量参与维护海洋和谐的国际行动,不久前派到索马里海域为中国商船护航的舰队,已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昨日的青岛大阅兵行动,在港人社会引起了热烈的关注,街头大屏幕电视新闻一次又一次播放,市民都驻足而观,议论滔滔。强大的祖国、强大的海军,每一个中国人、港人都由衷的感到欣慰和自豪。

【编辑:官志雄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