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澳报:蔡英文为何抹黑第三次“陈江会”——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新华澳报:蔡英文为何抹黑第三次“陈江会”
2009年04月28日 11:1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4月28日电 澳门《新华澳报》28日发表署名文章说,民进党人尤其是蔡英文等抹黑第三次“陈江会谈”及所签署的各项协议,固然是固有意识形态所为,但更多的是蔡英文在自己难以驾驭民进党而有可能被抛弃的“自救”行为。正因为如此,尽管蔡号召绿营民众参加反马游行,但党内各天王竟却没有一人帮腔,站在一旁看笑话,以等待“彼可代之”的机会。

  文章摘录如下:

  第三次“陈江会谈”签署了三项协议及达成一项共识,是两会协商的新进展,也是两岸关系的新成果,更使两岸经济往来正常化的目标正在实现,并标志着两岸关系进入和平发展新阶段,它将有力地推动两岸构建更深层次和更加紧密的制度化经贸合作关系。因此,引发岛内以至全球舆论强烈反应,纷纷予以正面评价。

  只有民进党人例外。他们全面抹黑第三次“陈江会谈”及其所签署的三项协议。其中,尤以党主席蔡英文最为突出,指第三次“陈江会谈”是一个“失败的谈判”,并编造“理据”,指马英九犯了“主权退让”、“过度依赖”大陆经济、回避“立法院”及“在野党”监督等“罪”。

  而曾经跟随及支持前主席许信良“大胆西进”策略的民进党“中国事务”小组召集人陈忠信,还就第三次“陈江会谈”选择在南京进行穿凿附会一番。

  民进党人尤其是蔡英文、陈忠信如此起劲地抹黑第三次“陈江会谈”及所签署的各项协议,为何来由?看来,主要是出于以下的几个原因:

  一、掩饰民进党执政八年来在两岸关系方面一事无成的真正失败。实际上,在陈水扁执政的八年间,尽管也曾提出过恢复两岸会谈,并也确是对“两岸关系条例”进行修修补补,在一些只涉技术条文予以适度开放;但在政治上,民进党却严重恶化两岸关系气氛,提出“一边一国论”、“入联公投”等,使到两岸会谈难以恢复,更遑论寄望民进党人能满足到进行两会谈的基础条件——承认“九二共识”了。在民进党执政八年间,不但是恢复两岸会谈遥遥无期,而且连两会交往也成了“奢侈品”,使到两会的功能只剩下一部“传真机”。

  必须指出的是,蔡英文、陈忠信在民进党执政的八年间,正是民进党当局负责大陆政策的主管人员。其中,蔡英文当了四年“陆委会主委”,后来又出任主管工作包括大陆事务的“行政院副院长”。而陈忠信也曾以其大陆事务的专长,出任“国安会”咨询委员,及“副秘书长”、“代秘书长”,专责大陆政策的决策研究。

  如今,马英九上任尚未及一年,就先后进行了三次“陈江会谈”,并签署了一系列协议,不但是对发展两岸关系有利,而且也有助于台湾经济及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两相对比,尽管责任应主要由陈水扁负起,但蔡英文、陈忠信作为扁团队大陆政策的主管者和智囊团,也不应为自己的失职而负责任吗?

  二、为正在衰减力度的“五•一七”反马游行积累能量。随着前两次“陈江会谈”所签署的各项协议的落实贯彻,台湾经济战胜了国际金融风暴的袭击,正在逐步恢复提振之中。尤其是大陆观光客的蜂涌而至,使到旅游业及其周边行业大大得益。与“陈江会谈”签署协议相关的股票,如航运、酒店等,从谷底反弹,一路长红。马英九的民望也随之水涨船高,跨过百分之五十的关键关口。

  在此情况下,蔡英文要发动“五‧一七”游行,着力点和正当性已尽失。除了是一些深绿人士还将习惯成自然地响应之外,相信中间及浅绿民众的热情并不高。

  眼见于此,蔡英文只好被迫进行“危机处理”,以“不排除火烧‘总统府’”的极端手法煽动绿民上街,防止基本群众流失。蔡英文只好以抹黑第三次“陈江会谈”的成就,来作为煽动绿民上街的借口。

  三、以抹黑“陈江会谈”来作为抗御陈水扁“复辟夺权”的武器。近日,陈水扁蠢蠢欲动,在“扁派”的支持下,再次声称要重返民进党。而且,透过出书等方式,指责蔡英文一方面要与他作出切割,另一方面又未能批判马英九的“倾中卖台”。

  蔡英文为了自保,防阻陈水扁“复辟夺权”,就必须消抵陈水扁的指责。因此,其中的一项动作,就是攻击马英九大陆政策。正因为如此,蔡英文的指责,毫无理性可言,只是意识形态化的情绪语言,连自己在“陆委会主委”任内也曾主张过的两岸合作打击刑事犯罪行为,也要指摘一番。

  由此可见,蔡英文指责、抹黑第三次“陈江会谈”及其成果,固然是民进党的固有意识形态所为,但更多的是蔡英文要“挪火为自己煮食”,是在自己难以驾驭民进党而有可能被抛弃的“自救”行为。正因为如此,尽管蔡号召绿营民众参加“五‧一七”游行,但民进党内各天王竟却没有一人帮腔,站在一旁看笑话,以等待“彼可代之”的机会。(富权)

【编辑:官志雄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