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工商时报:台湾迎接陆资要做的第一道功课——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台湾工商时报:台湾迎接陆资要做的第一道功课
2009年04月28日 14:1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4月28日电 台湾《工商时报》28日发表社论说,第三次江陈会达成开放陆资入台的共同声明,是较具有新意的两岸经贸项目,也是台湾方面以往最缺乏“实战经验”的课题。将来台湾如何面对及处理陆资入台事项,对此,台湾应深谋远虑,想法不能太简单化。社论指出了迎接陆资要做的第一道功课。

  社论摘录如下:

  刚在南京举行完毕的第三次江陈会,计达成了三项协议,与一份共同声明。其中,共同声明所指涉的开放陆资入台,是较具有新意的两岸经贸项目,也是台湾方面以往最缺乏“实战经验”的课题。将来台湾如何面对及处理陆资入台事项,令人高度关切。因陆资如何进出的问题,足以影响台湾经济的“数量”与“质量”。对此,台湾应深谋远虑,想法不能太简单化。

  事实上,陆资入台并非自今日才起跑。早在数年前,民进党执政时期,已开放了大陆居民来台投资购置房地产。然因当时两岸关系不佳,台方尚未对投资者的居留方便加以配套开放,因而实际申请投资的个案寥寥可数。反倒是,本无投资台湾规划的大陆部分企业,受彼岸“走出去”政策激励,购并了海外企业,无意间成为被购公司的台湾分公司资本主,因而始料未及地,间接、迂回投资了台湾。

  这种“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现象,应也是未来陆资开放重新出发后,所会经常演出的。尽管目前“政府”在政策思维上,已做了180度的翻转,不再是以往的“先开放陆资投入房地产,下一步再开放产业投资”,而是第一步即开放多种产业类项(服务业、金融业、制造业、营建工程业等)接受陆资。然而,无论政策怎么变,陆资终究不会跟着台方的节拍起舞,它自有自己的盘算,未来也会呈现吾人意想不到的投资布局。但若“政府”的管理体系趋于周延、完密,未来的现实与理想之落差会相对缩小。

  如今,陆资入台的大门已经打开,而“政府”在缺乏既有管理经验的情况下,如何从头去构建一套稳健合宜的管理体制呢?建议主管部门应朝以下方向,缜密规划。

  第一,正确认识陆资。人们惯称的“陆资”,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实质上,陆资的内涵五花八门。有中央陆资、地方陆资。有公有陆资、私有陆资。有本土陆资、海外陆资。林林总总,不胜枚举。“政府”宜加以分门别类,并分别掌握其各不相同的来台投资动机,以订出具有“针对性”的管理法则。

  第二,排除政治干扰。由于两岸关系敏感,将来陆资的流量、存量与质量,必然会受到两岸政治互动形势变动的影响。万一有风吹草动,陆资大量撤退,将对台湾经济造成重大的冲击。为排除这方面的负面作用,“政府”应该先作“消毒”。其可行方法,譬如对大陆“主权基金”与中央控股法人之资金,均予以和一般陆资区别对待、特别管理,纳入两岸协议的约束规范之中,以防这类陆资被两岸关系因素牵动。如果无法规范,最好尽量减少“‘国家’级政策性投资”。

  第三、鼓励陆资落地生根。在各种来台陆资之中,最值得加以优惠照顾的,是长期性兼以“台湾化”者,亦即其一方面有长期投资台湾的规划,另一方面又能与台湾本土利益密切结合。对于这种陆资,“政府”应给与融资、财税、股票上市、经营辅导等优惠。相关优惠内容,可以参考以往大陆政府照顾台商的类似措施。

  第四、鼓励陆资国际化。“政府”开放陆资,应有大格局的思维。不能只求陆资当“及时雨”来滋润股市、房市行情,而应将陆资视为台湾经济更上一层楼的筹码。现在“政府”一再强调,台湾经济要密切联结东亚、布局全球。在这个目标下,入台陆资其实可以扮演积极角色。如鼓励陆资在台结合台资、美欧日资,构成一种新型的“以台湾为运营基地的国际化资本”。这种资本进可攻全世界,退可守两岸三地市场,当会有力地协助推动台湾经济的进一步全球化,也可望实现某些政治人物大力提倡的“两岸携手赚全世界的钱”。

  总的来看,未来“政府”管理陆资入台,政策上应把握“四化”原则,就是“管理细致化”、“政策性投资隔离化”、“陆资台湾化”、“陆资国际化”。只要谨守以上原则,将使入台陆资成为台湾的新资产,而非制造新问题的源头。

【编辑:官志雄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