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华语论坛:两岸积极回应民进党求变心声——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芝加哥华语论坛:两岸积极回应民进党求变心声
2009年06月09日 10:2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6月9日电 美国《芝加哥华语论坛》日前发表评论员文章指出,当前,民进党正处在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对于民进党内的求变心声,两岸都给予了积极的回应。

  文章摘录如下:

  一年来,台湾与大陆海峡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迅速取得了民众所期望的一个又一个突破,受到举世瞩目。人们看到,两岸抛开外国干预中国内政的阴影,直接见面交流沟通,主动互信互让,形成可喜的局面。两岸在众多的问题上达成共识,大三通已经实现,大陆民众旅游祖国宝岛台湾的愿望已成事实,两岸的高层人员的互访也日见频繁。两岸关系的改善,正在正确的轨道上前行,这一切,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大团圆和振兴,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和稳定,经历的时间越久,人们将会越意识到目前这一关系发展对于全球的历史的意义。

  在健康发展的两岸关系中,人们也不乏看到民进党的身影。表现之一是,不少民进党的头面人物,或公开,或半公开,或“犹抱琵琶半遮面”,先后“登陆”。他们在大陆受到了应有的礼遇,也推销了台湾,为台湾选民的经贸以及各方面的利益尽力,回到岛内,自然受到了岛内大多数人民的肯定和欢迎,由此也引发更多的民进党人跃跃欲试。另一方面,民进党内“与时俱进”、寻求两岸关系新对策和新突破的呼声与日俱增,党内仍然坚持老“黄历”、老路线的力量,正在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

  回归二十多年来的历史,民进党从党外势力,发展成一个执政党,又沦为在野党,一路可谓充满了悲情、荆棘和坎坷。民进党内本来不缺少有识之士,也不缺少为自认为的“民主和进步”目标甘愿坐牢甚至洒血的志士。但是,从一开始,这个党就被“台独”的魔影缠身,多年来,不少党员或骨干,东奔西突,寻找实现理念的出路,一时曾派别林立,但除了在“走上街头”或“从事选战”上积累了若干“经验”之外,终究还是大事无成,甚至站到了历史潮流和主流民意的对立面。

  在民进党内部,更有那末极少数的人,他们把鼓吹“台独”作为实现他们卑鄙无耻的一己私利最有效和最具欺骗性的手段,他们实际上是玩民进党于“股掌之中”。这方面,陈水扁就是一个最突出的代表。人们从他担任“总统”八年来的所作所为,不难看出他变着花样的“台独”主张,不论是“公投”还是“修宪”,不论是“废除国统纲领”还是“一边一国”、“去中国化”,他的居心就是要紧紧抓住权力不放。抓住权力要做什么?他下台时政治经济的混乱状况和沸腾的民怨,当前正在进行中的有关司法审判和媒体揭发出他一家触目惊心的贪渎事实,包括他在狱中的种种丑恶“表演”,已经让人们做出了最好的判断。

  当前,民进党正处在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一条路,就是死抱住“台独”的阴魂不放,与陈水扁这个“政治僵尸”藕断丝连,甚至同流合污,置广大台湾同胞的福祉于不顾,坚持与两岸和平发展的大趋势背道而驰,“逢中必反”,其结果只能是尽失民心,逐步边缘化,最后会被历史抛入垃圾堆。另一条路,就是光明的路,有前途的路,那就是要拿出“壮士断扼”的勇气来改弦更张,坚决彻底抛弃一切“台独”的理念和纲领,第一步就是与陈水扁彻底切割,反戈一击,以积极正面的姿态加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潮流中来。这是民进党有可能“浴火重生”的唯一道路。

  我们知道,民进党中一些人,在旧的轨道上走惯了,有的虽不是陈水扁,但也曾经可能是搞“台独”的既得利益者。这些人,一下子认同“一个中国”,肯定还存在巨大的困难。但是,要改革,就总是要迈出第一步,这一步,越快越好。放下包袱,轻身“登陆”,就是一个不难做到的、很好的开端。两岸双方都搁置争议,而不是凸显争议,更不能渲染争议,这样就一定能做到善意沟通、良性互动,也有利于开展交流。大陆方面已经提出,两岸可以就在国家尚未统一的特殊情况下的政治关系展开务实探讨。民进党为何一定要自外于这种探讨?

  事实上,对于民进党内的求变心声,两岸都给予了积极的回应。马英九先生说,本来改善两岸关系建立更健康正常的来往,不是国民党的专利,所有的党派都应该朝这个方向努力。国台办新闻发言人最近再次表示,“凡是赞成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台湾各界人士,我们都欢迎他们以适当身份来大陆交流访问,包括民进党人士在内。”“我们欢迎民进党人士多来大陆走走看看,增进对大陆的了解。”大门已经敞开,道路已经开通,民进党内仍然拒绝来往、或对于“登陆”仍在犹豫不决者,何去何从?

  一个时期以来,两岸同胞象“走亲戚”一样你来我往,大家都说好得很。不高兴的就是那位陈水扁,他看着一批又一批的包括民进党人在内的台湾人物陆续“登陆”,站在铁窗前,形影相吊,如坐针毡,“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他是不会甘心的。对于陈水扁们将不断“出招”和搞新的阴谋,人们一定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然而,越来越多的民进党人已经或早晚必定会认识到,血浓于水的民族情结,是两岸密不可分的深厚基础。政治的分歧可以化解,意识形态的信仰可以改变,但是民族的情结,血脉相承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却永远在两岸人民中存在,这就是两岸沟通、来往的基础,这就决定了大势之所趋。任何逆这一历史潮流而动的人,迟早会被民族和睦统一的巨浪所淹没。

  如果说,民进党在初创时,正是当时的执政者蒋经国先生的“时代在变,环境在变,潮流也在变”的新意识帮助民进党免遭取缔而诞生的话,那末现实的民进党,如果也能很好地把这句话运用到自己对待两岸关系的理念和行动中来,民进党就很可能再次获得生机,以一个崭新的面目出现。要记住,历史的机遇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关键的一步走对了,就成为历史的功臣,永载史册;走错了,就很可能成为历史的罪人,遗臭万年。大是大非摆在面前,民进党诸君不可不慎。

  不久前胡吴会时,胡锦涛主席曾引述唐代诗人的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来比喻要不断开创两岸关系新局。民进党真要如主席蔡英文在就职演讲时说的“恢复信心,站起来”,何妨也“更上一层楼”?

【编辑:魏恒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