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大陆体制效率促两岸交流 台湾需突破——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联合早报:大陆体制效率促两岸交流 台湾需突破
2009年07月21日 15:1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7月21日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21日刊出署名文章说,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达成29项共同建议,其中促进两岸教育交流合作的建议值得关注。但真正将这些建议落实在具体措施,还需两岸公权部门实践。像日前北大校长率团访台,与台湾大学提到“两校教授可共同指导研究生,颁发双联学位”的建议,台大觉得极具意义,但受限于台当局政策限制。这是两岸学者学生交流还需追求突破的地方。反观大陆,由于体制的效率,就让建议落实到政策变得非常具体。

  文章摘录如下:

  2009年7月13日在长沙举行的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以推进和深化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为主题。与会的文化及学术人士就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推进两岸文化产业合作、拓展两岸教育交流合作三项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并举行了两岸经贸合作座谈会,结果达成29项“共同建议”。

  其中“促进两岸教育交流与合作,提升两岸教育品质”,与“共同探讨协商签订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协定,建立两岸文化教育合作机制”,值得关注。有几项建议,如推动两岸院校建立学分转换承认及累积机制,互认学历,推动两岸教育交流与合作向实质性阶段迈进的主张,令外界感兴趣,只不过还属于“建议”性质。

  台湾需要政策配合

  但是,真正会将这些“建议”落实在具体的措施,还是需要两岸公权力部门的实践。譬如承认大陆高校学历、开放陆生来台就读等措施,就需要台北“陆委会”与“教育部”的政策推动,有些部分甚至可能还需要“立法院”修法的配合。

  像日前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率领一个访问团,就与台湾大学具体提到“两校教授可共同指导研究生,颁发双联学位”的建议,台大觉得极具意义,但受限于政策的限制,还是只能无奈地回应说:“虽乐观其成,但会配合‘教育部’政策。”这是两岸学者与学生交流中还需要追求“突破”的地方。

  反观中国大陆,由于体制的效率,就让“建议”落实到“政策”变得非常具体。譬如说台生到大陆去念高校的本科或研究所,早就可透过“港澳台生入学考试”的门槛进行。现在方式更进一步,就是除了考试这一关外,尚可推进到只需“申请”程序来入学。

  大陆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7月11日在长沙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说:教育部决定,参加台湾大学入学考试学科能力测验,且考试成绩达到台湾一流大学录取标准(顶标级)的台湾考生,可直接向大陆高校申请就读,经学校面试达到录取标准即可入学。不过,台生前往大陆“进去入学”虽已有本,但毕业出来,还是希望台湾教育当局能承认他们曾经修毕的“学历”。

  发挥各自优势

  台湾“陆委会”对北京同意台生“凭学测成绩上大陆大学”的措施表示赞同。但是根据“陆委会文教处长”陈会英说法只是说:“大陆认同台湾学测成绩是个进步,至少有个标准依据”,这应该不是回应重点。我们要知道大陆方面愿意承认台湾学测成绩,作为台生入学接受的标准,基本上这已是对台湾教育体制的正面认同,有其善意的存在。

  此外,台生对大陆的更多认识,就如同大陆民众透过台生对台湾的认识,或说陆生来台就读对台湾社会的观察,以及台湾民众透过陆生对大陆的认识,就会多一份相互了解,也会对彼此的坚持多一份理解。在未来两岸有更多往来而必须解决一些歧见时,这份了解与理解,就会使得两岸之问的误解与冲突减少到最少。

  当然更有意义的一点,就是台生有机会到大陆就读,除了可拓展其本身的视野之外,在未来大陆经济的磁场效应继续发酵之时,也有机会可提早分享这块大饼。更何况台生到大陆就学是分享大陆资源,就如陆生一旦来台就学一样,也可分享到台湾的教育资源。就像两岸经贸文化论坛的共同建议中所说:“发挥两岸各自优势,努力实现教育资源相互开放和共享,并营造有利于两岸学术交流的环境”。(邵宗海 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教授)

【编辑:官志雄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