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报:对师德“考核分钱”是沦为商品化——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大公报:对师德“考核分钱”是沦为商品化
2009年09月14日 15:4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9月14日电 香港《大公报》日前刊文称,对师德“考核分钱”,是对师德无价身份的轻视,同时也缺乏对教育行业纯洁性的维护。社会进入商品时代,但师德绝不能成为稀缺资源,更不能沦为可以量化商品并且还要兑换成金钱的资本。

  文章摘录如下:

  报载,江苏省教育厅在对教师绩效工资考核中,弃升学率硬指标,而重师德考核软性指标,这或是一种教育领域的改革尝试。其引导意义在于:规范“教师行为”和“发挥学生及家长主动性”。

  怎么考核教师师德?考核办法是这样说的:教师要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得以任何理由、任何方式不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不得歧视、侮辱、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不得以非法方式表达诉求、干扰正常教育教学秩序、损害学生利益。

  乍一看,有点“感动”。教育管理部门将涉及到学生终身的师德,融入到绩效考核体系中,自然体现出教育部门对师德的重视,也许还会让绩效考核充分发挥更广泛的作用。但细细一想,感觉不对。这不是把师德“数字化”了吗,谁能说没有倒卖职业道德和滥用绩效考核之嫌。

  师德其实就是每一名教育工作者须具备的基本职业道德,也是教师行业的门坎或是底线。把教师切身利益与模糊的师德评判标准捆绑到一起,怎会不产生碰撞,这种因缺乏足够监督和严格的考虑标准,必然让师德评判沦为空话。

  对师德“考核分钱”,是对师德无价身份的轻视,同时也缺乏对教育行业纯洁性的维护。社会进入商品时代,但师德绝不能成为稀缺资源,更不能沦为可以量化商品并且还要兑换成金钱的资本。要知道,如果教师的师德也被量化成相应的工资级别,其所能带来的影响不光是导致教师这个群体的功利化,而且会传染给被教育者,从而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如此说来,“量化师德”还有积极意义吗?

  教育产业化需要做各种尝试,但万变不能脱离教育本应具有的公益性,因为,教书育人的分量无法“数字化”,更无法用金钱来衡量。(吴琛)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