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探讨两岸心结:折磨人的政治符号——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联合早报:探讨两岸心结:折磨人的政治符号
2009年11月25日 13:5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11月25日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25日刊发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陈孔立的文章《折磨人的政治符号》,该文就两岸的“心结”作出解读:说到底,所谓“心结”,所谓政治难题,只不过是政治符号而已。我相信有关政治符号的争议,两岸有能力、有智慧为了两岸人民的利益,找到双方能够接受的解决办法。

  文章摘录如下:

  11月18日邵宗海教授在《联合早报》发表《两岸政治互信不足的症结》一文,第二天见面时,我对他说,我同意“症结是双方的心结”这一说法,但他只是“点到为止”,没有进一步说明“心结”是什么?怎样才能化解这种心结?于是我向他说明我自己的诠释。

  300多年前的悲剧

  说起来十分令人感慨。300多年前,清朝当局与台湾明郑政权之间的心结,仍然延续至今。

  当年清朝要招抚郑氏,条件是必须“剃发”,而郑成功入其子郑经则始终坚持“不剃发”,并要求“依朝鲜例”。为什么一方坚持要“剃发”,另一方要坚持“不剃发”呢?因为剃不剃发是两种不同的政治符号,“剃发”是清朝人的标志,而“不剃发”则仍然是明朝人。郑氏坚持“不剃发”,就是表明忠于明朝。所谓“依朝鲜例”也就是不投降清朝,而保住明朝一片江山。

  那时还没有“国家”“主权”的观念,也没有“国旗”,但已经十分重视政治符号,而把“剃发与否”作为是否忠于朝廷的主要标志,这就是当年中国人处在两个政权之下所形成的“心结”。所以在清兵入关时,有所谓“留发不留头”的说法,有一大批人为了忠于明王朝保留原有的政治符号,而甘愿牺牲生命。清朝与郑氏没有能力解决这一政治难题,最终招抚不成,只好武力解决,造成一次“中国人打中国人”的历史悲剧。

  历史不应重演

  今天两岸出现的局面,与300多年前何其相似。当然已经不是“剃发与否”的问题,但仍然是政治符号问题。“一个中国原则”“九二共识”“一中各表”、“台湾的政治定位”、“两岸政治定位”“两岸政治关系”、“互不否认”,乃至“国际空间”、“台湾前途”等等,都涉及政治符号之争。这是摆在两岸面前的一大政治难题。

  现在,两岸已经有不少学者正在研究破解难题的办法,诸如,“一中各表,互不否认”、“整个中国,两岸统合”、“一中两宪,对等实体”;“一中框架,相互默认”、“一中共表,互相承认”、以及“一中三宪”、“球体理论”、“国名国号”、“一国两区”、“一国两府”、“合作主权”、“多体制国家”、“苏格兰、英格兰模式”等等,都是围绕着政治符号问题,寻求解决的方案。从实质上说,就是两岸要整合成一个政治符号,还是要坚持两个政治符号的问题。

  我认为凡是为解决政治难题提出的方案,都应当受到欢迎与尊重,都可以作为两岸共同研究的方案。分歧是必然存在的,只有面对分歧,共同寻求解决办法,才能获得共识。

  说到底,所谓“心结”,所谓政治难题,只不过是政治符号而已。我相信有关政治符号的争议,两岸有能力、有智慧为了两岸人民的利益,找到双方能够接受的解决办法。否则,难道生活在21世纪的两岸中国人仍然没有能力解决这一个300多年前延续下来的政治难题吗?难道还要遭受政治符号的折磨,被政治符号“憋死”,最终导致兵戎相见吗?

  化解的道路

  实际上,60年来两岸对政治符号的态度已经有了许多变化或松动,从互不退让、“汉贼不两立”、“老死不相往来”,到开放探亲、“三通”、两会的沟通、国共平台的构建,两岸高层官员的会面,互相组团参加对方举办的运动会,共同步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轨道,这个变化是30年前难以想象的。政治符号的敏感度与约束力都在减弱,这是符合两岸人民期待的。再经过若干年的交流交往,进一步削弱敌意,积累互信,化解这一心结应当是水到渠成的事。

  但是,心结的形成毕竟有其深层的历史背景与社会根源,而且又与两岸不同的社会制度紧密相关。因此,要完全化解这一心结,并非易事,也不是短期内可以达到的。两岸之间各个方面的交流沟通是化解心结的必经道路,而相互包容则是促进相互理解的必要前提。

  有人主张,当前两岸关系最好“模糊化”,因为一旦在这个问题上“较真”,就难免引发争议,有伤感情。是的,现在双方同意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展开对话,这是双方可以接受的,没有必要有意地去“升调”或“降调”。在搁置争议的条件下,“模糊化”有其必要,也有其作用。但到了进入政治谈判时,“模糊化”是无法解决问题的,那时就有必要“清晰化”:两岸政治定位清晰化,两岸公权力机构清晰化,一句话,就是“政治符号清晰化”。这样才能“名正言顺”地签署协议,才能推动两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为此,不应当停留在“模糊化”阶段,两岸学界、民间应当事先做好准备,对这个问题展开研究与讨论,为化解心结,为破解政治符号这一政治难题发挥应有的作用。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