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上海“贵”气逼人的电影消费之害——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联合早报:上海“贵”气逼人的电影消费之害
2009年12月02日 15:4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12月2日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2日刊文说,在中国的发达大都市上海,除了房地产价格叫许多本地和外地上班族吃不消,电影票价原来也叫人吃不消。伴随中产阶层兴起,中国电影市场越来越庞大,票价相对于人均国民所得,还真不是普通消费。票房收入增加,负面影响却是电影不再属于大众,而成为“次贵族化”的消费,长远来说对电影事业是一种伤害。

  文章摘编如下:

  上海人均国民所得(GDP per capita)大约1万美元,但是除了房地产价格叫许多本地和外地上班族吃不消,电影票价原来也叫人吃不消。

  尽管来沪一个多月还没有进过电影院,近期在全球上映的大片《2012》广告到处可见,还是引起注意。之前听说首轮电影票价一般在60到80元(人民币,下同),已经觉得贵,但这一部主题为“中国拯救全世界”的好莱坞电影,首轮票价还是要100元,超过20新元,而且据说许多大片都是这个价钱。

  这首先应该羡慕死新加坡的院商和电影人了,不只新加坡,对港台电影人来说,这个票价都是高得出奇的,因为本地大学生起薪只有2000多元,有点不成比例。然而电影票房还是一年一年增加,据估计,全国电影票房自2002年以来,就每年以两位数字增长,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市场,去年全国票房将近43亿元,全球排名13。

  《2012》到上星期天为止上映10天的中国票房已经突破2亿3000万元。

  电影票房的强劲和许多产业的市场一样,引起外国影人的重视。不久前,韩国女星张娜拉被中国网民爆料,说她在一个韩国谈话节目上说自己“每次制作费紧张,就会去中国演出”、“仔细想想,我还真是常去中国啊”。虽不免引来一群网民骂她“捞钱”,但显而易见的是,中国市场已经越来越受到世界电影产业人的关注。

  有意思的是,“中国内涵”的好莱坞影片如果大卖,在经济不景气的影响下,会不会引发好莱坞的思维变化?如果有一天好莱坞明星像流行歌曲唱的一样,也要纷纷开口“说中国话”,倒是有趣的现象。

  有人估计,中国市场票房在10年内可能达到每年300亿元,但比起美国约300亿美元仍有很大差距。但笔者相信,如果中国市场充分开放外国影片,是有可能使票房成长更快的。目前中国规定每年只有20部外国影片能上映。

  票房不断成长,但问题来了,进电影院的人里面,以年轻人居多,但感叹电影票价贵的,却有不少是家长。家长会对孩子说,看电影不是必要开支,何况真版假版DVD都很便宜。但是孩子会说,和朋友进电影院也是一种社交。孩子只有一个,能不考虑他/她的身心健康和平衡发展吗?确实,社会上有不少家长为此感到困扰,尤其是有“啃老族”孩子的家长。

  伴随中产阶层的兴起,中国电影市场越来越庞大,虽然也有些二三线的院线卖20几元、30几元、40几元的“便宜”票,院线之间也大体没有垄断票价,各有不同的竞争策略和减价策略,但相对于人均国民所得,还真不是普通的消费。

  几年前,有人做了市调比较广州和香港的电影市场,发现广州一个白领看一场电影要花四十分之一的月薪,香港的白领只要花一百三十分之一,而香港的物价一般已经算高了。

  香港资深影评人列孚就认为,电影票价与人均收入形成强烈反差,十分不合理,已经导致中国观影人次近些年都徘徊在7000万左右。票房收入的增加主要是得益于中产阶层的增加,以及大量附设于大型商场的豪华影院,负面影响却是电影不再属于大众,而成为“次贵族化”的消费,长远来说对电影事业是一种伤害。

  半个月前,上海电影制片厂刚庆祝成立60周年,作为中国电影的发祥地,十里洋场曾经留下千万篇的影坛故事,也曾是好几代中国人华丽想象与甜蜜梦幻的来源、心灵的寄托。如果票价果真让普罗市民望影院门兴叹,或者只好转向DVD,对他们来说不免是一种遗憾,而对电影人又何尝不是。(陈迎竹)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