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时报:想重回“执政” 民进党不能回避的事——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中国时报:想重回“执政” 民进党不能回避的事
2009年12月16日 10:4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12月16日电 台湾《中国时报》16日刊出社论《想重回“执政” 民进党不能回避的事》。社论说,经过台湾基层“三合一”选举,民进党士气提高。只是,民进党要实现其自认的重回“执政”目标,有几件事是不能回避的。

  文章摘编如下:

  经过台湾基层“三合一”选举,民进党回到四成五的得票率高点,也确定走出谷底,但就像民进党有识之士所言,这次选举只是稳住了基本盘,民进党将来要走稳重回“执政”之路,则该党领导人是否能掌握契机、让民进党正常化,才是关键。

  和去年大败的美国共和党比起来,历经扁案贪渎、极端民粹的民进党,照理说,崩坏程度应该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由于民进党的刚性政党属性,因此只要选对领导人,某个程度而言就可掌握、主导党的方向,比较不会让党沦于边缘极端而至于崩溃。

  例如,当美国名嘴林博叫嚣痛批“假共和党”、而共和党大老噤声不言时,至少台湾的绿营支持者,可以选择听从相对温和的蔡英文;再如,当共和党竟然考虑要以意识形态的纯度、来筛选共和党员时,至少民进党已改掉恶名昭彰的“排蓝条款”选举民调。

  当然,如共和党前副总统参选人佩琳这些极端的行径,说穿了不过是选举策略,形同共和党的“天王战”,同样的,面对明年的“五都”选举及二○一二的“大选”,民进党的天王之战方兴未艾,但是,对当前民进党领导人有利的是,由于二○○八年的惨败,再加上这次选举的小胜,都让蔡英文领导的党中央更可以团结为诉求、来约束民进党的天王。因此,只要蔡英文不重蹈覆辙,让自己也陷入纷争,民进党的二○一二应不致重演二○○八的内部争战。

  只是,优势不见得就是优点,民进党要重回“执政”,有几件事是不能回避的。

  首先,这次选举号称是“没有陈水扁的选举”,除了民进党候选人不敢再扛扁旗外,关键的因素在于,任何选举都是对“执政党”的公投,因此选民投票的考虑,并不表示民进党对扁案已经过关。事实上,各项民调显示,国民党支持度仍高过民进党,选民仍未全然信赖民进党可以进行清廉改革。

  民进党要重返“执政”的第二个关键,无可讳言的就是独立选民或中间选民是否支持。过去几次选举,民进党领导人不相信中间选民,因此刻意采取极端对立的策略,来动员绿营投票,但观察这次“三合一”选举,过去蓝大于绿的桃园县最具指标性,民进党这次拿到还不错的四成五得票率,相对的,投票率却从二○○五的六成五大跌到今年的五成三多。可以合理推论的是,这少掉的十五万票应是浅蓝及中间选民,足见这些立场较中间的选民并非任何政党的囊中物,要争取他们的支持,政党必须展现“执政”能力。

  “执政”能力、不以意识形态治政,正是民进党能否重回“执政”的最关键因素,民进党八年“执政”,一直无法摆脱意识形态的阴影,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核四停建争议。民进党“执政”八年,一直抱持僵固的反核理念,不但造成行政与立法冲突、市场失去信心,更严重的是,民进党“执政”八年无法拟出一套可行的能源政策。当全球暖化日渐严重之际,号称重视环保的民进党竟然在二○○七年油价高涨时让油价冻涨,违反世界节能减碳趋势。

  扁“政府”时代的“极独”,则是另一个意识形态治政的例子,从陈水扁上台时的“四不一没有”、二○○五年时的“‘台湾独立’做不到就是做不到”,到二○○八年的推动“极独公投”,民进党一直无法找出一套内外皆可行的论述,结果是,“台独”目标成了扁操纵政治、选举的工具,极端的意识形态也造就了极端的机会主义。

  事实上,即使是已走出谷底的民进党,也并未脱离意识形态治政的瓶颈。就以两岸签署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为例,民进党在各地宣传,ECFA将造成“台湾资金外流、重伤农业”,但是,对出口占GDP百分之六十的台湾而言,明年一月东盟“十加一”的经贸协定生效后,无法减免关税的台湾出口将如何找寻出路,民进党却从未思考要如何因应。

  意识形态治政是运动型政党普遍的问题。一九九七年英国工党要重返执政前,布莱尔特地修改有如图腾的国营化党纲,争取中间选民,工党因此才能连续四次大胜;蔡英文既有魄力要提出民进党的十年政策纲领,则她是否能效法当年的布莱尔,提出务实的政策,则不但关乎民进党是否“执政”,也是民进党是否能成为正常化政党的关键。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