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报:易中天炮轰高教“混账规定”说明啥——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大公报:易中天炮轰高教“混账规定”说明啥
2009年12月22日 11:4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12月22日电 香港《大公报》22日刊文说,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不久前在博客中“开炮”,炮轰硕士生、博士生要获得学位必须先发表论文的规定,称这是项混账规定。按理说,硕士生和博士生既然隶属研究生,做出一些研究性成果,理应是取得学位的充分和必要条件,这原本无可厚非。然则易中天为何称之为“混账规定”?其实是借此表达对学术腐败的不满。

  文章摘编如下:

  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不久前在博客中“开炮”,炮轰硕士生、博士生要获得学位必须先发表论文的规定,称这是项混账规定。这篇题为《改正错误,还要“探索”?》的博文短短几天内已有近7万人次点击,回帖评论997条,绝大部分对其言论表示支持。

  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是高校对于硕士生、博士生取得学位的刚性要求,也是多年以来中国高等教育中的一条学术“明规则”。按理说,硕士生和博士生既然隶属研究生,做出一些研究性的成果,理应是取得学位的充分和必要条件,这原本无可厚非。然则易中天先生为何称之为“混账规定”呢?笔者以为,易先生其实是借此表达对中国的学术腐败的不满。

  如果学术清明,用刚性条件去激励研究生进行课题研究、发表论文未尝不是好事,但在一种不端的学术环境中,论文的发表往往不在论文的质量高低,而在于学生所交“版面费”高低,某网友甚至放言“学术委员会的权威已经都卖给杂志主编了,现在杂志主编才是一本万利的职位,比大学校长还牛。”所以问题往往不在于“论文换学位”这样一种学术激励上,而在于普遍存在于学术界的商业潜规则。

  起源于中世纪欧洲的学位,是标志被授予者的受教育程度和学术水平达到规定标准的学术称号,这本是莫大的荣誉,而在当前学术环境中,它却被由不端的学术风气、“权钱交易”而来的论文垃圾所熏臭,学位也成了知识分子眼里的“臭皮囊”。在这样一种学术环境中,学位早已脱离了其原本的精神内涵而成为了一大传说。

  著名时评人朱四倍老师说,学术良心是学术的生命之本。对此笔者深以为然,并以为,恪守学术良心的不独是研究生和学者们的责任,也应是包括学术委员会成员和期刊主编在内的学术圈共同遵守的学术道德。只有在端正学术风气的前提下,学位才不会显得不伦不类,才能重拾其高、雅、渊、博的精神内涵。(肖汉杰)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