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美中关系改善最大动力在民间——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联合早报:美中关系改善最大动力在民间
2010年02月26日 12:1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2月26日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26日刊出署名文章认为,美国政府、民众的外交政策取向有显著差异。政府以国家利益为主导,民众偏好价值优先,喜欢意气用事。美政府好比舵手,民众好比大船。美国情在于,很多“舵手”引领不了“大船”,而“大船”却能决定“舵手”。奥巴马资历较浅,属弱势总统之列,这种情况体现得更典型。从这个意义上说,中美关系改善的最大动力在民间。

  文章摘编如下:

  正如舆论注意到的,奥巴马上任后中美关系的走势图,有一个突出特点,那就是“高开低走”。这与其前任正好相反。如何理解这种冷热顺序上的颠倒?它的背后有没有共同的决定因素?找出这些因素,既有利于我们理解中美关系的现状,也有利于把握中美关系的未来。

  利益与价值:美外交两大主导因素

  从宏观上说,美国的外交决策受两大因素的制约,一是国家利益,这是决定性因素,与世界各国都一样;二是价值关怀,这就体现出美国的特色了,虽然它没有国家利益重要,但也不可小视。

  不同的部门和力量,对这两点的强调有所不同。作为国家的“法人代表”,行政当局侧重于国家利益;而公众及代表公众的国会,相较而言更多地体现价值关怀。

  另外,利益与价值之间的平衡点选择,还与形势与时机有关。一般而言,在美国安全或经济问题较为突出时,利益追求会占绝对主导地位。而在国力昌盛、安全或经济问题并不突出时,价值关怀则扮演着重要角色。冷战期间,美国自身的安全感都不足,就很少打价值外交这张牌;冷战结束后,美国经济繁荣,军事超强,政府价值推广的意愿就明显增强。

  势异时移:奥巴马时代今非昔比

  了解了上述决策机制,就不难理解克林顿、布什、奥巴马上任后中美关系冷暖顺序的不同。克、布二人上任时,正值美国国势昌盛甚至鼎盛期:克氏坐享苏联解体的冷战红利,当时美国综合实力傲睨全球,而克林顿亦治国有方,至交棒给布什时,美国财政已由过去的巨额赤字,变为拥有一千多亿美元的财政盈余,这在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这时的美国,内无经济之虞,外无安全之忧,正处于典型的巅峰时期。这使克、布二人制定外交政策时,有较多的自由发挥空间,个人理念因之扮演了重要角色,加上对中国崛起的“战略担心”,二人上任后都执行了一条遏制中国的政策,体现的是国家利益与个人理念的双重结合。

  不过,随着中国的迅速崛起,克、布二人都认识到,执行这样的政策代价太大。特别是布什上任后遇上了“9•11”事件,安全再次成为美国的最紧迫问题,美国急需中国在反恐等方面的合作。所以克、布二人后来都调整了对华政策,理念色彩消褪,国家利益重回全面主导的地位,中美关系由是大幅改善。

  奥巴马上任后的情况,正好与前任相反。奥氏上台时,美国除了饱受两场战争的折磨外,又遇上了几十年未有的金融危机。国家元气大伤,实力大衰。经济复苏成为奥政府最紧迫的议题。在此情况下,奥巴马的中国政策显然应以国家利益为主导,其它因素均应置后。

  对华政策:民意是决定因素

  不过,对华战略需求并不能消除两国既有的政治分歧,而只能延迟它发作的时间。经过一年的休养生息,美国经济呈现出明显探底回升态势,美国社会的自信心也随之增强。

  公众对奥巴马所谓“软弱”的中国政策越来越不满。奥巴马政府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最终不得不走上了民粹主义的路线:既不能引导民意,就只有被民意牵着鼻子走。

  而如上所说,民意在影响外交政策时,考虑较多的通常是理念因素。于是,奥政府在对台军售、会见达赖等问题上,开始发难,以纾解民意的不满。上述问题中都体现着浓厚的价值色彩。

  由上可知,美国政府、民众的外交政策取向是有显著差异的。政府以国家利益为主导,民众偏好于价值优先,喜欢意气用事。

  从历史上看,只要是行政当局主导中美关系,两国关系即便出现曲折,最终也会纳入正轨,这在克林顿、小布什任上都有明显的体现;相反,如果是弱势政府,对华政策完全随着民意转,两国关系就会后退。

  目前的状况是,美国政府好比舵手,民众好比大船,舵手早已认识到势异时移,为国家利益计有意调整过去的航向,但大船转弯的速度却要慢上几拍。这其中,既与精英与大众认识水平的差异有关,也与民众不当家不知当家难,坚持理念优先,意气用事有关。

  而美国的国情在于,很多“舵手”都引领不了“大船”,而“大船”却能够决定“舵手”。奥巴马资历较浅,属于弱势总统之列,这种情况体现得更为典型。从这个意义上说,中美关系改善的最大动力与阻力都在民间。(余永胜)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