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工商时报:大陆经济调整给两岸合作带来契机——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台湾工商时报:大陆经济调整给两岸合作带来契机
2010年03月01日 14:4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3月1日电 台湾《工商时报》日前刊出社论说,当前中国大陆经济须来一场全面大整理及大提升,这将是今年两会政策亮点。面对大陆这一波经济结构调整努力,台湾有不少帮得上忙的着力点。从另一角度看,大陆调整经济结构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也给两岸经济合作带来契机,预期今年大陆两会将带给两岸更大互补空间,双方将会掀起热络的“经济合作风潮”。

  文章摘编如下:

  今年中国大陆的人大、政协“两会”,将在北京揭幕。温家宝将在人大上发表《政府工作报告》,以全面揭示大陆官方今年的各项施政方针。其中,经济政策的重点预料将是调整结构、维持较快增长、加强民生事业发展等。经济结构的调整是重头戏。因中国大陆经济规模虽已发展到与日本相似的程度,但其过往以土木工程建设、粗放型大工业带动的经济发展模式,也留下很多后遗症,此迫使当前中国大陆经济必须来一场全面的“大整理”及“大提升”。这将是今年“两会”中的“政策亮点”。

  面对中国大陆这一波经济结构调整的努力,台湾方面其实有不少“帮得上忙”的着力点。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大陆调整经济结构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也给两岸经济合作带来契机。刚好两岸今年将洽商及签署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过程中有上述大陆经济因素作背景,双方谈起来必定言之有物,有的放矢,而相关协议之效应亦必可观。

  大陆经济结构的调整,势必不脱下列的具体取向:提振民间消费、扩大内需、优化投资经营环境、改变生产方法、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缩短地区发展差距、消除居民收入差距“两极化”现象等。

  这些方面,总体上用中共的政策语言来概括,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追求经济在平稳中较快发展”。此外,还有一个事关世界经济大环境的面向,就是中国大陆经济经受这一波国际金融海啸的冲击后,目前已无法再如以往一样地过度依赖外部资源,而必须千方百计把自己内部潜藏的发展动能全面挖掘出来。

  在这种情况下,台湾经济与产业体系对大陆使得上力之处,主要在于:

  第一,协助大陆高科技产业重新出发。以往大陆高科技产业,过度仰赖外国的关键技术与核心零组件,使该产业陷于“受制于人”的窘境。如今大陆势必大力发展“自有知识产权”,建立自主的高科技产业。

  对于这方面,台湾方面可以借着较优的产业技术水平,与大陆合作建立研发创新体系,共构成具有两岸特色的新型高科技产业。刚好在今年春节前夕,台方公布了开放晶圆、面板登陆的新措施。紧接着,台湾晶圆大厂台积电宣布,扩大与大陆的集成电路产业化基地和技术中心合作。这些消息对于正要全面加速产业结构调整的大陆来说,真是“来得正是时候”。当然,相关动态也已成为今年两岸经济对接合作的纽带。

  第二,协助大陆优化内需消费供销体系。大陆目前正大力推动内需消费扩大,对此,台商除借机抢攻内销市场之外,并可协助大陆方面优化内需消费的“质量”。如提供物美质优、性能先进、价格合宜的消费性产品,嘉惠广大消费者,或是提供现代化的物流营销机制,增加市场流通效率。凡此皆有助提升大陆内需消费市场之动能,使相关政策得以加速显现效益。

  第三,协助大陆平衡各地区经济发展。近来沿海台商饱受缺工之苦,说明其沿海投资已近于饱和,颇有必要进行“转场生产”,但其厂房是否转进内陆,各家台商的看法并不一致。

  在此种情况下,如两岸经济合作有眉目,台商往内陆发展的个案就会大量增加,甚至形成一股新的投资潮流,如此将强化两岸经济合作的基础。另外对大陆方面,则有助于缩短各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因台商在大陆的投资一贯在当地带有“先进性”和“创导性”,未来其如能在内陆落地生根,可望带动当地相关产业的扩大与提升,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甚为显著。

  预期今年大陆“两会”,将带给两岸之间更大的互补空间,因而会后双方将会掀起热络的“经济合作风潮”。为使这项合作真正使双方达致“互利双赢”,我们建议两岸尽速完成ECFA的签署,使彼此间关税减免、市场准入、知识产权保护等重要事项,都能早日做出妥善安排。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