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汇报:公共外交让外交走下殿堂——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香港文汇报:公共外交让外交走下殿堂
2010年03月11日 09:4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3月11日电 香港《文汇报》11日刊出署名文章《公共外交让外交走下殿堂》说,公共外交的崛起,让中国外交走下殿堂,外交工作不再只是精英者的工具,而有可能成为大众的影响;外交工作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官方交往,而更多融入民间的参与。中国外交形式将日趋主体多元、领域拓展、内涵不断丰富,媒体、智库、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公众也走上外交舞台,发挥更加重要作用。

  文章摘编如下:

  外交是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方面的活动,显示的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如互派使节、进行谈判、国与国之间的会谈等。

  一般来说,外交是国家之间通过外交官就和平、文化、经济、贸易或战争等问题进行磋商、协议的过程。例如国际条约,首先就由外交官协商而成,然后由国家的政治家批准签署生效。这样的外交主要是政府外交,由国家最高层面的外交官员来行使。

  不过,随着国际交往的越益广泛,民间交流的普遍、普及,公共外交的概念形成,通过宣传传播、民间交流、民间的涉外活动等提升国家形象越来越普遍,其营造的友好气氛成为政府外交的有效补充。通过公共外交,甚至可以说,每一个国民,都有可能成为影响外国人的“外交官”。公共外交让外交走下殿堂。

  公共外交概念逐渐形成

  北京两会期间,一本供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参考阅读的《公共外交通讯》创刊号引起注意,这本浅绿色封面的新刊物由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出刊,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赵启正担任总编辑。

  这份新刊物经大会特批,获准成为两会期间每位委员的参考读物,足见改革开放30年后,中国正走向国际舞台的中心,让世界了解中国,成为融入国际社会、建立和谐世界的新挑战,公共外交将是应对挑战的重要举措之一。赵启正在创刊词中表示:“推动中国公共外交事业的发展,正是本刊的宗旨和使命。”

  长期以来,中国强调外交无小事,政府主导外交一以贯之。虽然政府强调中国外交是人民的外交,但改革开放以前,人民参与外交少之又少,主要走的还是精英外交路线,外交只是少数精英外交官员的事。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推进,综合国力与影响力不断提升,与外部世界联系日益紧密,每年出国人次数以千万计,而到中国来的外国人也达到2000多万,国际社会聚焦中国,国内公众关注、参与外交的空间在扩大,民众间的国际交往无论从形式还是接触范围,都远远超过政府交往。外交部长杨洁篪认为,公共外交是中国外交重要的开拓方向,公共外交现在是应运而生、正逢其时、大有可为。

  中国11届全国人大3次会议7日举行记者会,外交部长杨洁篪表示,未来的一年,“我们将继续坚定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推动全方位外交。这里我特别强调,今年特别要搞好峰会外交和世博外交,同时要为我们国家保稳定、促发展、调结构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杨洁篪部长所表示的今年不同领域的两项重大外交活动,正好可以比较明确理解“公共”和“政府”两个不同外交形式的领域。

  公共外交和政府外交的互补正在构成中国外交的整体。今年的“峰会外交”和“世博外交”正是中国公共外交和政府外交互补展示形象的机会。

  连串的各国领袖峰会,自然由国家外交部门主导,在国与国外交官员的接触中,展示一个国家的外交智慧和外交力量。而在上海举办的世博会实际上是各国以民间力量展示外交影响力的机遇,是各个国家展示国家的形象,开展面向民众外交的一次盛会。上海世博会通过184天的会期,242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举办国家馆日、文化节等各种各样内容丰富的活动,加深各国人民间的相互了解,提升各自的影响力。

  公共外交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通过传播、交流等手段,向本国的公众或外国公众介绍本国的内外政策,以便增进了解,减少误解。需要说明的是,公共外交和政府外交可以相辅相成,互补不足。峰会现场外,各个国家的各种团体以不同形式表达诉求,不能不说也是一种公共外交的表现形式。

  开展公共外交 融入民间参与

  其实,中国在展开公共外交方面曾经有过不少好的经验,上世纪60年代的“乒乓外交”;改革开放之初,胡耀邦派出庞大的青年友好访问团赴日访问,也邀请日本青年到访中国;目前遍布世界的孔子学院等,都是公共外交的形式之一。中国北京成功举办了奥运会,既是一次举世瞩目的体育盛事,也是中国非常成功的一次公共外交活动。

  公共外交的崛起,让中国外交走下殿堂,外交工作不再只是精英者的工具,而有可能成为大众的影响;外交工作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官方交往,而更多融入民间的参与。可以看到的是,中国外交形式将日趋主体多元、领域拓展、内涵不断丰富,包括媒体、智库、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公众也走上外交舞台,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开展公共外交,让外交走下殿堂,少不了民间团体、社会组织及民众个人的积极参与。然而,公共外交对于中国来说还是一个比较新鲜的名词,多数人对外交的认识还限于传统外交即政府外交的概念,并未认识到普通公众与公共外交之间能够扯上什么关系。因此加大对公共外交工作的宣传,让更多的人们了解什么是公共外交、开展公共外交的重要意义、怎样参与开展公共外交等,十分重要。(纪硕鸣)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