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汇报:中美须建新贸易结构 期美国回归理性——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香港文汇报:中美须建新贸易结构 期美国回归理性
2010年03月26日 09:2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3月26日电 香港《文汇报》26日刊出署名文章《中美须构建新的贸易结构》说,全球金融海啸爆发,近30年中美经贸平衡结构受严峻冲击。全球产业和经济结构模式,确已到转型调整的关键时刻,中美产业模式、经济结构和贸易须寻求新的发展平衡,而这非短期能完成,需两国长期、真诚的互信、合作,希望美国能回到理性、务实对话协商机制。

  文章摘编如下:

  中美是当今世界两个超级经济大国,亦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动力引擎。今天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壮大,正是得益于近30多年来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外向型经济的快速发展。

  这就决定了中国与美国的经济结构特征虽各有不同(前者为外需市场主导型经济;后者为内需消费主导型经济);但两国的经济依存却有内在的、紧密的和高度相关的联系,即中国需要美国和欧洲庞大的外需消费市场;美欧也需要中国提供持续、优质和廉价的消费产品。这是过去近30年,中美经济乃至全球经济的一种结构性发展平衡,中美在其间均扮演积极而重要的角色。

  然而,随着2007年8月美国次贷风暴和2008年9月全球金融海啸的全面爆发。这一长达近30年的中美经济和贸易平衡结构已受到严峻的挑战和冲击。

  笔者认为,本轮全球金融危机,是发展近70年的全球传统产业结构的失衡矛盾和经济泡沫严重聚集危机的总爆发。美国作为全球贸易和资产定价、结算的金融中枢,掌控全球产业价值链的高端(信息科技业、超级金融业)与国际储备货币的发行权,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然而,美国却不思检讨,意图将贸易失衡与经济危机的责任“输出”给中国,指责中国长期输出通缩。而中国和世界都在责怪美国过度超前消费,透支全球实体经济利润,而无度超发美元向全球输出通胀,导致金融泡沫爆破。

  不管各方争论的角度和焦点如何,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全球产业和经济结构的模式,确已到了必须转型调整的关键时刻,中美之间的产业模式、经济结构和双边贸易必须寻求一种新的发展平衡。

  这就是奥巴马上台以来试图全力振兴美国实体产业;及中国在全球金融海啸后,致力于高效、环保、节能型产业升级和积极扩大内需促增长之经济转型的原因所在。这也正是中美贸易摩擦、汇率博弈的根本原因。

  近几个月来,中美关系态势都显示:美国正在积极寻求未来中美经济与贸易结构平衡,乃至全球战略霸权的博弈筹码。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美国头重脚轻的产业配置(高端产业庞大,而基础实业不足)和低储蓄、高消费的生活习惯,并非短时所能改观。

  中美之间的产业结构调整与新的经济发展平衡,也并非短期、快速所能完成,需要两国长期、持续和真诚的互信、合作与努力。且相较于美国而言,中国过去的经济虽倚重于出口和本土固定资产投资,但已形成门类齐全的产业经济结构与梯次分布状态,具有较大的产业回迁与升级的纵深与空间。在未来国际产业配置平衡的过程中,美国需要更多的借鉴和借助于中国的经验,而非不断刺激中国。

  面对国际热钱的肆虐和资产泡沫的衍生,今年初中国在紧急出台房地产泡沫调控措施的同时,已两次上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各0.5厘)收紧银根,显示中国已开始进入货币政策的微调阶段,中央同时强调“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保持不变。

  美国亦紧随其后,2月18日美联储宣布上调贴现率至0.75厘,伯南克日前也宣布“将维持美国超低息政策一段较长时间”,都显示中美两国正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有序退市,进行积极和谨慎的准备,同时也表现出两个经济大国在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下,货币政策配置运行的一种默契和责任。

  因此,美国应尽快停止挑衅行为,并重视中国的严正立场。新一轮中美战略与经济高峰对话也即将在5月开启,我们希望美国能回到理性、务实的对话与协商机制,应通过调整内部经贸结构,如:通过扩大高新技术出口,发展实体和高铁经济刺激内需消费,引进实业、能源及金融资本等策略,来解决自身贸易失衡、财赤扩大和失业率高企等问题。共同致力发展中美之间新的贸易与经济发展结构平衡,以促进两国产业结构的战略转型和世界经济的复苏发展。(马建波)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