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报:房产市场将向下调整 重在协调各方关系——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大公报:房产市场将向下调整 重在协调各方关系
2010年04月06日 09:0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4月6日电 香港《大公报》5日刊文说,从大方向上看,我国房地产市场会向下调整。但是也要看到,房地产市场发展这么多年,涉及到各方利益,在调整过程中,一定会遇到不少阻力。此外,经济运行原本很复杂,房地产市场调整亦需要时间和过程。如何协调各方关系,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将是未来调控的重中之重。

  文章摘编如下:

  作为民生的重点之一,房地产市场得到了各界普遍的关注。总体而言,不久前结束的两会上并没有出台更多新的、力度很大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之前热议的物业税开征也没有提上议事日程。但是,在中央高层,对房地产应该进行调控,已经达到高度的一致。

  笔者认为,两会后,我国房地产市场总体会向下调整。理由如下:

  政府调控决心大

  首先,从政策层面看,通过两会的官方言论,我们可以判断房地产市场大的基调是向下。例如,两会上,温总理指出,“要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势头”,并明确提出,要抑制投机性购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亦在记者会上称,“政府将用多个措施抑制高房价”,“不抑止都不行”,而“中央政府抑制房价过快上涨的决心更大”。毋庸置疑,过高的房价给国计民生带来很多负面影响,房价向下调控势在必行。从温总理的讲话和姜部长的发言中,可知中央政府调控房市的决心之大。

  目前,中央已经给各个地方、各个城市下达任务,明确各地方政府有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的任务和解决房价过高、过快上涨的责任。此前,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国十一条”已规定了一系列土地、金融、税收差别化政策,对于捂盘惜售,买地逾期不开发等,出台了较为严厉的措施。并且规定税务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房地产开发企业偷漏税行为的查处力度,而国有资产监管部门要规范国有大企业的投资行为。虽然目前并没有更多的措施出台,但围绕着“增加供给”、“遏制投机”、“防范风险”三大主线,有不少财政、金融、税收方面的细则正在酝酿之中。

  其次,从信贷层面看,今年整个资金的供给比去年紧张,房地产市场很可能从去年的“不差钱”变为今年的“就差钱”。一方面,自从“国十一条”要求“二套房贷贷款利率严格按照风险定价”之后,房贷开始收紧,各种利率的优惠也相继取消。例如,购房者已经很难申请到之前的七折优惠利率。

  另一方面,今年年初,央行即动用了存款准备金率这一货币政策工具。存款准备金率出乎意料地上调,导致信贷规模紧缩,直接影响着地产企业的融资情况。我们知道,房地产市场对银行信贷资金的依赖性很强,地产行业是资金密集型行业,对融资具有较强的敏感度。信贷的收紧如果造成房地产商资金链绷紧,各地产商若要快速回笼资金,会不得不降低房价。

  经济运行有规律

  再次,从经济运行规律看,全世界没有一个资产是只涨不跌的。往往房地产市场价格上涨越多,下跌就越惨。迪拜的楼市就足以印证这一点。很多人认为房地产会涨二十年,实际上不要涨二十年,只要涨五年便可,我们的社保基金都可以买房地产,我国的外汇储备也可以买房地产,全国人民都集资买房子,反正会涨。投资真的这么简单?我相信没有人敢这样保证。从市场来看,逃不开供需定理。判断房地产市场是否能持续上升的一个最重要标准是,购房者是以自住性需求为主还是投资性需求为主。如果是以自住性需求为主,需求有限。如果是以投资性需求为主,需求无限。一旦需求下降,价格肯定会向下调整。

  两会期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通知:对已利用贷款购买住房、又申请购买第二套(含)以上住房的家庭,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40%。二套房信贷政策的收紧,无疑将降低房地产的投机性需求。而从供给层面看,一方面,以前积累的供给压力需要在一个长期的过程中慢慢消化。另一方面,中央已经在采取各种方式加大住房供给,如建设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大规模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在供给增加,需求下降两方面的作用下,房价是一定会下降的。

  总之,从大方向上看,我国的房地产市场,会向下调整。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房地产市场发展了这么多年,它涉及到各方利益,在调整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不少阻力。此外,经济的运行原本是很复杂的,房地产市场的调整亦需要时间和过程。如何从中协调各方关系,促进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将是未来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重中之重。(祝承)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