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报:劳模形象折射中国巨变——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大公报:劳模形象折射中国巨变
2010年04月28日 10:3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4月26日,抵京参加2010年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的劳模和先进工作者们参观天安门城楼。 中新社发 皖风皖韵 摄

版权声明:凡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中新网4月28日电 在今年“五一”劳动节到来之前,中国又一次隆重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香港《大公报》28日刊文《劳模形象与中国巨变》说,评选劳模一直是中国一大特色。近年来,劳模形象发生明显变化,在民众中有广泛影响的人士先后当选劳模,越来越多劳模更加时尚、更与时代契合。劳模形象变化折射中国六十年社会巨变,体现中国主流社会劳动价值观念的变化。

  文章摘编如下:

  评选劳模一直是社会主义中国一大特色,建国以来不断涌现的劳模曾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在今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之前,中国在北京又一次隆重表彰了五年来各行各业涌现出的2985名做出突出成就的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本次来自一线的劳模知识背景更多,还有14名院士当选劳模。

  上世纪50年代在中国工业起步阶段,“铁人”王进喜以“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为石油事业立下汗马功劳,成为那个时代一面火红的旗帜。

  掏粪工人时传祥“宁肯一人臭,换来万户香”,体现了新中国建设初期普通劳动者的憧憬和激情。

  上世纪60到70年代,在中国物资极为匮乏的时代,“一抓准”、“一口清”张秉贵的传奇消解了人们买东西排长队的烦恼。

  80年代中国刚刚开放,在拜金主义为代表的物欲面前,以修脚工于素梅为代表的普通劳动者,唤醒了人们对待平凡岗位的一丝不苟。

  90年代在城市人口流动更加频繁和开放程度更大的大变迁中,一心为乘客服务、树立国家城市良好形象的北京公交售票员李素丽用真情架起了一座与乘客相互理解的桥梁,把微笑送给四面八方,被广大群众誉为“老人的拐杖,盲人的眼睛,外地人的向导,病人的护士,群众的贴心人”。

  近年来,劳模形象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钟南山、姚明、刘翔等在民众中有广泛影响的人士先后当选劳模,越来越多的劳模更加时尚、更与时代契合了。尤其是去年,在央视春节晚会一炮而红的喜剧明星小沈阳当选沈阳市劳模,引发了舆论的浓厚兴趣。

  分析人士称,劳模形象的变化折射了中国六十年来的社会巨变,体现出中国主流社会劳动价值观念的变化。(王德军)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