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枇杷黄似橘——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初夏枇杷黄似橘
2010年06月04日 17:12 来源:中新网-华文报摘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五月江南碧苍苍,蚕老枇杷黄”。初夏时节,我国江南一带那熟透的枇杷果实缀满枝头,黄似橘,亮如金,圆润清香,惹人眼目,引人品尝。

  枇杷,原产我国,迄今已有两千余年历史。西汉时,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就有“枇杷十棵”的记载,被视为名果异树。宋代杨万里的“大叶耸长耳,一枝堪满盘”,则道出了枇杷树浓荫如幄的特点。枇杷冬月作花,夏月结果,所以古人称它是“秋荫、冬花、春实、夏熟,备四时之气。”枇杷成熟之时,那黄澄澄的果实,与密匝匝的绿叶相映衬,黄果绿叶,风光迷人。唐代杜甫的“杨柳枝枝弱,枇杷对对香”诗句,活灵活现地点染出江南枇杷成熟时的旖旎风光。唐代白居易的“淮山侧畔楚江阳,五月枇杷正满林”、古诗:“别有好山遮一角,树荫浓罩枇杷香”,宛如一幅幅枇杷丰收的风俗画,清新又迷人。

  枇杷,有不少别名。古人有称它为“卢橘”,宋代苏东坡有“魏花非老伴,卢橘是乡人”、“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弟新”、“客来茶罢空无有,卢橘微黄尚带酸”的诗句。近代艺术大师吴昌硕,在一首题画诗中也曾这样称呼:“五月天热换葛衣,家家卢橘黄且肥。鸟疑金弹不敢啄,忍饥向东林间飞。”至今广东一带,仍有唤枇杷为卢橘。有趣的是,古人称枇杷为“琵琶”。北宋寇宗所写的《本草衍义》中说:是由于“其叶,形如琵琶,故名。”古时有位书生不知其内情,一次收到朋友送来的一篮枇杷,见礼帖上写了“琵琶”两字,误认为白字,自觉好笑,于是写了一诗给予讥讽:“枇杷不是那琵琶,只为当年识字差,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丝管尽开花。”其实,讥人反自讥,一直传为笑柄。

  有趣的是,枇杷也是画家笔下的好题材,如宋代赵佶的《枇杷山鸟图》图中枇杷果实累累,枝叶繁盛,一山雀栖于枝上,翘首回望翩翩凤蝶,神情生动。大画家虚谷画有《枇杷立轴》,任伯年画有《枇杷锦鸡》、《枇杷小鸟》,吴昌硕画有《枇杷凤仙》等。喜欢画枇杷的虚谷画的枇杷枝叶蓬乱纷纷向上,怎么看都带些“怒意”。潘天寿干脆把枇杷果子画成了方的,一如其人,棱角分明。齐白石画枇杷,与吴昌硕大同小异,都是以藤黄色没骨画果实,以淡淡墨画叶子,他曾在一幅《枇杷》画上题诗:“果黄欲作黄金换,人笑黄金不是真。”。

  枇杷,与樱桃、杨梅并称初夏水果三姐妹,品种达二百之多。枇杷论成熟期,可分早、中、晚三类。早熟品种五月即能面市,中熟品种于六月大批登场,晚熟品种可延至七月上旬。按果实色泽分,又分为红肉种和白肉种,红肉种枇杷因果皮金黄而被称为“金丸”,白肉种枇杷肉质玉色,古人称之为“蜡丸”,正如宋代郭正祥所写道:“颗颗枇杷味尚酸,北人曾作蕊枝看。未知何物真堪比,正恐飞书寄蜡丸”。枇杷名品有:浙江余杭的“软条白砂”,肉白味甜;福建莆田的“解放钟”,果肉厚嫩,汁多味美;江苏吴县的“照种白沙”,汁多质细,风味鲜甜。

  枇杷,柔软多汁,甜中孕酸,滋味可口,博得了文人墨客的交口赞美。宋梅尧臣诗云:“五月枇杷黄似橘,谁思荔枝同此时?”宋人周必大的“琉璃叶底黄金簇,纤手拈来嗅清馥。可人风味少人知,把作春风夏作熟。”对枇杷的色、香、味赞不绝口。

  枇杷,鲜啖几口,顿有“浆流冰齿寒”、“如蜜少加酸”之感。枇杷果实可入肴,如“枇杷炒子鸭”、“枇杷咕噜肉”、“豆茸酿枇杷”、“冰糖枇杷”等,皆为时令美味。枇杷在地方名菜中也有一席之地,如川菜中的“枇杷冻”,果味浓郁,甜香滑软;苏菜中的“醉枇杷”,色呈鹅黄,甘美清香。枇杷叶能入药,唐代司空曙有诗云:“倾筐呈绿叶,重迭色何鲜。仙方当见重,消疾未应便。”诗人视枇杷叶为“仙方”,足见其药用价值之高。

  (摘自《大公报》 作者:缪士毅)

参与互动(0)
【编辑:官志雄】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