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成幕后推手? 华裔子弟补习潮席卷澳洲——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人新闻

历史文化成幕后推手? 华裔子弟补习潮席卷澳洲

2010年07月26日 09:4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网7月26日电 据澳洲新快网报道,随着越来越多中国移民涌入澳洲,抱守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中华古训,补习之风正日趋盛行,陈旧的应试教育与本地兴趣教学之间的矛盾亦愈演愈烈。西人家庭高喊着“狼来了”,目送一个又一个精英中学摇身变成“华裔精英中学”的同时,教育专家们却开始忧虑这一代孩子的身心健康。

  来自悉尼圣佐治地区家庭支持服务机构的经理Jannene Hartman告诉记者,当地所有公立学校上财年全部出现华裔子女过度补习的现象,华裔家庭支持主任刘依霞则呼吁,“还孩子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补习不是子女成才的唯一途径”。

  华裔子弟补习潮席卷全澳  

  据刘依霞介绍,补习现象不仅仅在悉尼蔚然成风,全澳普遍可见,悉尼首当其冲。在华人尤为聚居的圣佐治地区,这一情况尤为突出。她称,据她所知,很多年仅3、4岁尚在幼儿园的孩子便已开始漫漫的补习路。

  刘依霞指出,笼统而言,“3年级和5年级的孩子最悲惨”。一个是为了备考OC(英才)班,一个是准备跻身精英中学。不过,对很多华裔孩子来说,补习贯穿了几乎整个童年和少年时光,直至考入大学。从最初的集中补习英文和数学,到考OC和精英中学时的“考什么补什么”,很多华裔学生在澳洲相对宽松的教育大环境下,“反而被剥夺了童年”。即便少部分未被送入补习学校,很多也在家接受父母强制辅导,真正“无忧无虑”长大的华裔孩童,只怕真是凤毛麟角。在刘依霞熟知的个案中,每周前往3家学校补习,或是每日校内外学习长达10小时以上的学生,可谓比比皆是。

  高强度“填鸭式”的应试教育似乎带来不错的考试结果。一名不方便透露姓名的江苏籍母亲告诉记者,以悉尼为例,包括James Ruse农业中学等新州首屈一指的多家精英中学里,放眼望去到处都是“黑头发黄皮肤”,“可能至少有7、8成以上都是华人子弟”。至于各公立学校的英才班,则更是华裔云集,全部由华裔学生组成的重点班级并不罕见。

  与此同时,华裔家庭的补习风暴也席卷了本地西人家庭。英国裔母亲Blinda在肯定华裔学生突出的学习能力的同时,却颇为无奈地向记者表示,“他们(华裔学生)都在拼命学,令我儿子成绩相对下降,自信心也受了影响。我都在考虑是否要送Methew去补习了,虽然我知道这对他很不公平”。另一位爱尔兰父亲Joshua则指出,“我是永远不会逼我儿子去额外补习的。我不在乎他的成绩,只要他努力了,并且开心就好”。在教育界任职的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应试教育带来的‘好’成绩,对子女的成长未必有帮助,甚至会有各方面的负面影响,须慎重而为。”  

  历史文化社会成“幕后推手”  

  对于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Jannene Hartman经理和刘依霞主任认为主要还是因为历史和文化上的差异所造成。

  刘依霞主任表示,在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思想里,一直抱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等观点。自古至今,博取功名、出人头地向来是读书人的普遍目标。在中国以前的教育体制下,学校向来以学习成绩为对学生评判的主要甚至唯一标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制度,是对这一体制的最好写照。尽管近年来许多中国大城市纷纷实行教育体制改革,但来澳已久的华裔移民无法“与时俱进”,仍在坚守着早先的价值观念。对很多家长而言,考英才班,进精英中学,入读重点大学,毕业后从事医生、律师、会计等工作,是他们期望中子女“成龙”的不二途径。

  此外,Jannene Hartman经理也指出,相对澳洲而言,中国较为不完善的福利制度、蓝领和白领收入的较大悬殊,以及相对更为明显的社会身份等级,这些都是这一现象的幕后“推手”。她称,很多澳人家庭任由子女凭借个人兴趣发展,即便考不上大学,去TAFE学习一门技术也足可谋生,甚至收入不比公司白领差,更不会因技术工种招来社会歧视。而在中国,“相信不会有家长愿意子女放弃公司白领身份,转而从事水管工的工作吧”。另外,很多家长将自己当年未能实现的梦想强加到子女身上,不过,这些不一定是孩子们真正的兴趣所在。

  一位江苏籍母亲向记者表示,她其实并不愿意逼着女儿补习,“小小年纪,真让人于心不忍”,“不过大家都在补,我不能让她留下遗憾,万一她以后懂事了怪我没有尽心培养该怎么办?”据记者与多名家长交谈,如她这般“被迫”逼着子女补习的家庭并不在少数。在补习潮汹涌而来的大环境下,他们根本无力阻挡。

  过度补习或谋杀子女天赋  

  “我们并不是要批评补习现象,适可而为并无不可,但目前看来,这股补习风潮太过强烈了”,Jannene Hartman经理和刘依霞主任均表示,“过度补习无论对孩子本人,还是对整个家庭,带来的负面影响显而易见,某种程度上甚至无法弥补”。

  刘依霞指出,对很多家庭而言,高强度长时间给幼儿补习,已经违反生理规律。她称,对4-5岁儿童而言,每天能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不过20分钟,6岁小孩则不超过1小时。若是坚持要求他们每日学习3小时,不仅达不到理想中的效果,还会导致孩童产生逆反厌学心理。

  她表示,英才班和精英中学本是为在学术方面有天赋的学生设立,很多华裔子女依靠刻苦补习和应试技巧跻身其中,却发现很难跟上同学们的进度,由此带来极大的精神压力,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她指出,“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读英才班,有些西人学生家长甚至会要求子女放弃已经考入的精英中学,只为有一个更为宽容和更具多元文化特色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刘依霞指出,刻苦补习的华裔子弟往往忽视对体育运动兴趣的培养,这对他们的人生而言是极大损失。她称,在这样一个崇尚体育的国家里,从小培养良好的体育爱好不仅是强身健体的好习惯,更可因此培养孩子的团队精神、拼搏进取心理、良好的输赢观念和积极的社交态度。这样的孩子将具备更强的沟通能力,以及遇到困难时的抗打击心理能力。“幼时错过对体育爱好的培养,也就终身错过从小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的好习惯”。

  这两位专家另指出,除上述对子女造成的负面影响外,过度补习很可能演变为家庭矛盾,并影响到家长与子女的感情和信任度。刘依霞曾经接待过这么一个家庭,女孩没考上英才班,也未能进入精英中学,令家人失望,母女间感情出现裂缝。她中学时沉迷计算机,在学校几乎没有知心好友,并断断续续逃学近1年时间。她接受刘依霞的辅导时曾痛哭出声,“我恨我妈,她从没表扬过我”。而对她母亲而言,学业成绩不够优秀或许便代表女儿的彻底失败。

  刘依霞表示,只为了学业成绩而拼命补习,一定程度上而言,“既浪费了孩子的时间,也谋杀了孩子的天赋”。  

  “玩耍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Jannene Hartman经理指出,有几点认识家长们一定要明确。孩子们的成功应该是综合能力的提高,而非仅仅是取得学业上的好成绩。每个人的才智都不同,部分有数学天赋,部分在体育、音乐或绘画方面超出常人。“每个孩子生来就是不一样的”,故因材施教显得尤为重要。她更强调称,“智力并非一个人的真实价值,孩子们从小培养的创造力、幽默感、付出精神等,这些都是弥足珍贵的性格财富”。她指出,家长在做出各种补习决定前,应该“听听自己的心声,听听子女的意见,以及听听老师的建议”。

  刘依霞表示,“孩子要有童年,玩耍并不是浪费时间,反而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家长们要注重培养子女在各方面的学习兴趣,遵循西方教育体制,注重孩子们在学业、社会交往、情商建设和音体美等各方面平衡发展,尤其重视他们在各方面的能力开发,如创造力、运动能力和美感等。她指出,华人家长不能盲目只相信考卷,要为孩子们创造“快乐有趣的学习环境,并在其中扮演他们‘最好的老师’这一重要角色”。(马小龙)   

参与互动(0)
【编辑:史词】
    ----- 华人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