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能”现象渐普遍 澳洲华社家庭多隐忍自嚼艰辛——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人新闻

“弱能”现象渐普遍 澳洲华社家庭多隐忍自嚼艰辛

2010年09月20日 09:0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网9月20日电 据澳洲新快网报道,作为华社历史悠久的残障服务机构,弱能儿童协康会20多年来向数百名社区弱能儿童及家庭提供支持和服务。记者日前采访该会会长缪桂萍、副会长陈刘秀蓉、社工叶黎婉娴和社区服务顾问王友国时,他们告知,“这些家庭困难重重,很多夫妻因此离异,独自照顾孩子的妈妈们尤其惨”。

  “弱能”现象日趋普遍

  华社家庭多隐忍自嚼艰辛

  据这些熟悉华社弱能群体的社会工作者们介绍,随着社会的进步,“残障”的定义正被日渐拓宽。从早年仅局限于物理伤残发展至今,无论身体还是精神方面,“凡是不具有正常行为能力者,均可被视为残障”。就他们认为,“糖尿病、关节炎和肥胖症等,都属于残障范畴”。王友国更一针见血指出,“现在已不是讨论是否残障的问题,而是残障程度轻重的问题”。就协康会而言,他们所关注和支持的,自然都是病症较为严重者,且多为患有自闭症的儿童。

  叶黎婉娴社工指出,很难统计具体的“残障人员”数字。高龄残障部2005年数据显示,新州约20%的居民或有不同程度的“弱能”问题,非英语背景较少,约为5%。他们认为,要统计华社弱能人数更是难上加难。“华人家庭多默默承受,不愿将‘丑事’公开,也不知该向谁求助”。不过,即便如此,仅在协康会这一机构下登记的弱能儿童人数便超过200人,相信真实数字应远超于此。缪桂萍会长表示,“我们协会甚至不敢太自我宣传。有点担心知道的人多了,我们无法完全应对,满足他们的需要”。据她所知,随着新移民近年人数增多,不断有讲国语的家庭加入到他们的协会中来。

  四分之一弱能儿童父母离异

  丈夫不辞而别妻独自抚养

  聊到弱能儿童家庭的苦难,两位会长异口同声提到因此而带来的家庭矛盾,即育有弱能子女的夫妻矛盾。据缪桂萍会长介绍,“因为子女残障而导致夫妻关系紧张,这在华人社区是一个十分常见的现象。”就她所知,“差不多四分之一的夫妻因此而离异”。

  缪桂萍会长称,对华人家长而言,他们多认为育有弱能子女是“丑事”,不愿向别人倾诉,通常会引发整个家庭气氛抑郁不开心。某个案例里一位父亲尤其过分,为免“丢人”,他不许有智障问题的儿子和太太出门。即便两夫妻最终离异后,他仍控制前妻的一举一动。缪桂萍会长称,她曾多次尝试从中调解,但收效甚微。

  此外,陈刘秀蓉也认为,很多传统华裔家庭中,或许受到来自上一代人的压力,丈夫会因子女弱能而迁怒于妻子,认为后者照顾不周。不少丈夫以“传宗接代”为“借口”,最终提出离婚要求。更有新移民家庭来澳后,因妻子生下智障子女,丈夫竟不辞而别,一走了之。缪桂萍会长表示,“这些绝不是仅有的个例,实际上在这个群体里常常发生。很多母亲不得不独自抚养有缺陷的子女,个中辛苦一言难尽。”

  两位会长均认为,生育弱能子女并非夫妻间任何一方的错,每个家庭都不希望陷入这种境地。他们呼吁夫妻双方积极面对,打开心门,寻找专业人士援助,而非一味逃避。缪桂萍会长称,“很多人觉得自己很惨,自怨自怜的心态令得负面情绪被放大。必须面对并接受现实,夫妻同心照顾好无辜的子女”。

  一声“妈妈”可能学10年

  家长担忧校园欺凌或性侵

  谈到照顾弱能子女的艰辛,感同身受的两位会长均表示,照顾者们在不同阶段将面对不同的困难,为之做出的牺牲和付出早已无法言表。

  对照顾婴幼儿而言,教会他们基本的读书、写字和说话技能,是令很多家长最为头疼之处。缪桂萍会长称,“绝大部分的这类孩子交流能力存在障碍。教他笑,教他拥抱,哪怕是一声‘妈妈’的呼唤,都要持之以恒训练很长时间”。在她认识的弱能孩子中,“有些学着叫‘爸爸’、‘妈妈’,学了10年都学不会”。其它的基本自理能力也是大问题,上厕所、穿衣,这些在旁人看来再简单不过的事情,对弱能儿童及其家长而言,都是一道道难以逾越的坎。

  从8、9岁的发育期到10来岁的青春期,家长们又将面对不一样的挑战。这段时间多表现为精力过于充沛,常常无端发泄。“一天到晚发脾气,见人就打,攻击性很强”,缪桂萍会长说,“妈妈最可怜,因为要照顾他,被打得最多,身上到处都是青红紫绿。”一旦发现有宣泄苗头,家长们通常帮子女转移注意力,“带他出去跑步,发泄精力”。

  欺凌是个大问题,尤其是小学和中学阶段。因政府鼓励弱能儿童进入正常学校学习,在有机会获得更多交流机会的同时,歧视和校园欺凌也在所难免地在发生。“女孩子更容易被欺负,甚至包括性侵犯”。据缪桂萍会长称,西人社区曾有过弱能女子被强奸导致堕胎的新闻,华社则尚未听说。陈刘秀蓉则表示,男生也容易被欺凌。至于工作,部分华人家长认为“庇护工厂”让家庭面上无光,不愿让弱能子女从事单一反复的简单工作,反而令孩子失去更多锻炼和交流机会。

  婚姻只是梦想晚景或凄凉

  社工吁家长面对走出困境

  谈到弱能子女结婚,会长们异口同声表示,“一定会有问题”,且其中不乏落得悲惨地步者。据他们介绍,曾有一位弱能女子嫁给一名正常的华裔男子,后者藉此拿了身份后便抽身离去。备受刺激的妻子因此精神失常。此外,家长们还会担心,这样的婚姻还可能给下一代的健康带来风险。

  缪桂萍会长表示,“再苦再累也好,家长们都能扛下去。不过,他们都不敢想将来”。曾经参加一些其它弱能组织活动的她还记得,目睹那些8、90岁的老父母拄着拐杖,一只手还在搀扶着自己6、70岁的弱能子女,晚景凄凉。

  据陈刘秀蓉副会长介绍,她早在1995年便已为儿子申请了“大型院舍服务”,并已获得政府补贴,儿子一辈子有人照顾,她为此感到幸运不已。不过,时至今日,此类大型院舍服务早已爆满。离开家人的照顾,绝大部分弱能人士后路堪忧。

  在采访的最后,上述4位社区服务人士均呼吁育有弱能子女的家长们打开心门,以积极面对的心态接受事实,与其它家长和服务机构多沟通,给子女快乐生活的同时,也让自己走出凄怨、抑郁的家庭生活。他们称,“这条路很难行,但一定要坚持走下去。拖住其它人的手,一起走就不会再孤独。”

参与互动(0)
【编辑:史词】
    ----- 华人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