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系情感纽带 新加坡华人新移民自发组织图书馆——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人新闻

牵系情感纽带 新加坡华人新移民自发组织图书馆

2010年10月22日 14:5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来自台湾的土木工程师谢旻勋在自己兼职开设的补习中心辟出一块地方,作为“台湾人图书馆”,自己也成了馆长。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中新网10月22日电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在新加坡马里士他路附近,有家成立一年多的“台湾人图书馆”,这家由台湾来的新移民自发自愿组织起来的图书馆,汇集了不少台湾出版的书籍。

  这个迷你图书馆,无论是对自我的定位,还是来自台湾的新移民对图书馆的期待,都远远超出查询资料和借阅图书的简单含义。对他们来说,图书馆可以成为牵系彼此的情感纽带。

  小巷深处传书香

  虽然“台湾人图书馆”副馆长李静文事先已经在电邮中说明了图书馆的具体位置:“Block 2,#01-683,Blastier Hill Shopping Centre(Thomson Hospital正对面)(门口没有招牌)”,可是到上门探访时,还是令人略感迷茫。附近多是药房、杂货店等,并无气息浓郁的文化场所。

  再往深处发掘,才见到小巷深处一个没有招牌的店面上,标注着门牌号码“#01-638”,透过大大的玻璃落地窗,里面的陈设布置清晰可见:两排木质书架上是排列整齐的书籍,窗前几张读书桌合并在一起,一个女孩正坐在窗子旁边的角落里,安静地读书。

  酝酿于网络论坛“台湾人在新加坡”

  这个深巷中看起来有些简陋的小书屋,就是“台湾人图书馆”。它酝酿于2008年年底,成立于2009年9月,雏形来自于网络论坛“台湾人在新加坡”。最初只是一个孩子的爸爸发现随着孩子长大,家里有越来越多的闲置书籍,这些书放在家里实在可惜,就在论坛中发起捐赠闲置书籍的活动,希望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给刚到本地的台湾人提供精神食粮。

  活动一经发起,得到许多台湾新移民的积极响应。已经是三个孩子的妈妈苏静秀,发现自己面临同样的问题。三个孩子小时候的书再加上自己求学时期买的书,一共100多本,这些书利用率越来越小,何不把它们捐出来服务更多人呢?

  还有一些在新加坡求学即将毕业的台湾留学生,也想把读书期间用过的书以及在台湾辛苦背来的繁体字书籍捐赠出来,留给其他台湾学生。

  台湾青年借出地方放书

  短短几个月的时间,活动收到近700本书籍。“如何安置和维护这些珍贵的书籍?”作为新的讨论议题浮出水面。最后,来自台湾的土木工程师谢旻勋,决定在自己兼职开设的补习中心辟出一块地方,帮忙存放这些书籍。

  27岁的谢旻勋是一个腼腆的大男孩,他10岁就只身来新加坡求学,一个人住在监护人的家里,转眼已是17年。现在已经是永久居民的他,在一家建筑公司工作,业余时间与朋友合作开了一家补习中心,帮助新移民的小孩补习华语。

  台湾人图书馆的馆址设在谢旻勋的补习中心,他成了馆长,身上的责任也自然而然产生了。图书馆目前受场地限制,规模很小,但是谢旻勋希望小小的它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所以,他会不定期地组织一些活动,让更多台湾人认识这里,常来这里,使用这里的书籍。

  今年初,谢旻勋组织了一场烤肉会,让图书馆更有人气。平时,他还和朋友一起在这里搞一些台湾电影和电视剧的发片会,让刚从台湾来的新移民和对台湾感兴趣的本地朋友在此交流。

  今年上半年,谢旻勋在“台湾人图书馆”组织了《海角七号》发片会,这让他很有成就感。“这几年台湾电影的发展后劲十足,不但题材越来越多元,票房成绩也越来越好。这是我们这些身在异乡的台湾人乐于看到的,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慰藉。”

  谢旻勋相信这是一个好的开始,也是一个能让世界看到台湾生生不息的创作力与独特人文气息的窗口。“几十个台湾来的新移民和本地朋友聚在这里,聊电影、聊台湾、聊美食,好开心。我们真的很需要这种氛围。”

  台湾人图书馆的开放时间,目前跟着谢旻勋的补习时间走。他会在开放期间答复借阅者的询问,帮忙处理借阅手续等,最重要的,还是保证开放时间。但他丝毫不觉得这有什么麻烦,反而觉得自己是图书馆的受益者。

  他说:“以前我的学生下课就玩电子游戏,现在这些书放在我们这里,学生下课会看书、看漫画,发现了新的值得专注的东西。”

  副馆长不定期举办亲子读书会

  副馆长李静文也是义务为“台湾人图书馆”服务。李静文的先生是新加坡人,在本地担任咨询顾问。2004年,她随丈夫举家迁来新加坡,现为永久居民。工商管理硕士毕业的李静文,现在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她的生活重心目前在家庭,平时兼职做些口译和翻译工作,所以时间上比较充裕。

  李静文说,自己的读书和工作背景,与图书管理并无关系,但自己有很好的读书习惯,也鼓励小孩子读书,所以对台湾人图书馆很有兴趣。

  “成立之初,有许多台湾人参与。大家帮忙找捐赠者,选书,给图书登录建档,忙得不亦乐乎。当时有10多名义工到馆里帮忙,有一些我们都不知道名字,只知道论坛里的代号。”李静文坦言,自己被大家的这种热情所感染,也期望这种热情感染到更多人参与进来。

  身为副馆长的李静文不仅要负责图书馆内外联络等琐碎事务,也要策划组织活动。由于接触的多为全职妈妈,所以她不定期地举办亲子读书会,让在新加坡生活的台湾妈妈带宝贝们到馆里聚会,分享有趣的图书和故事。

  在李静文的眼里,图书馆是一个把大家牵系到一起的平台,更重要的是,通过它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因为馆内的空间有限,静文也时常把活动拓展到台湾人喜欢的餐厅、咖啡座,甚至是户外。

  “孩子们在一起尽情地玩耍,我们这些台湾妈妈们一起喝茶聊天,分享在新加坡生活的点滴,帮助刚来的妈妈尽快熟悉这里的一切,这是多么快乐的相聚时光啊。”

  台湾人看到繁体书 感到亲切

  虽然“台湾人图书馆”目前的规模很小,但不难看出这里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副馆长李静文介绍说:“图书馆设立之初,我们就开始规范化管理。有专门的网络系统,每本图书都有网络ID,借阅人可以先登陆网站找书,然后到馆内借阅。”

  图书馆的借阅程序也很简单,采取自助式借阅方式,借还书都由借阅人自己登记,李静文会定期更新网络上的借阅信息。每人每次借四本,借阅时间为三周。

  李静文说:“捐赠的书籍90%以上品质都不错,大部分为繁体字书籍,这让读惯了繁体书的台湾人非常亲切。馆内还有许多在新加坡买不到的台湾版杂志,都是本地台湾人爱不释手的读物。”

  台湾人图书馆成立至今超过200多人次的借阅,每周的到访人次为10到20人,但这个数目在李静文看来还是太少了。“这么多好书,利用率却不高,这是件遗憾的事。我们要想办法让更多人知道这里,提高它的利用率。”

  未来发展需要更大的空间

  目前来看,“台湾人图书馆”一方面想长久发展,一方面面临着场地等多方面的局限。由于没有足够的空间存放现有的近800本书籍,图书馆无奈之下,已经延缓了收书。“长久的地点,更多的书籍,一定的资金和人力……这些都是让图书馆存在下去不可或缺的因素。”

  馆长谢旻勋跟副馆长李静文常常召集关注图书馆发展的台湾人一起讨论,努力寻求一种能让它长期存在和发展的经营模式。从台湾来新10多年,正在国立大学读分子生物博士的赖政佑,也常常参与有关图书馆事务的讨论。他说:“一个人能做的有限,如果更多人一起参与,力量是无限的。集合更多人的力量,让资源互通,这样就可以做更多有意义的事。”

  谢旻勋和李静文心里很清楚,这个小小的图书馆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借阅图书的地方,它正一步步成为在新加坡的台湾新移民文化、情感汇聚的交流地。也许有一天“台湾人图书馆”会发展成为一个汇聚台湾文化,促进台湾移民交流的人文会所,这或许正是他们共同的期望和为之不懈努力的方向。 (徐鑫)

参与互动(0)
【编辑:王海波】
    ----- 华人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