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人作家漂泊在异域:新移民文学繁花似锦——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人新闻

海外华人作家漂泊在异域:新移民文学繁花似锦

2010年11月02日 09:41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个月了,我也不能等你到25岁了,但我会等你一辈子。”美籍华人作家艾米作品《山楂树之恋》中的这句经典台词不知令多少海外游子和华人读者潸然泪下。近年来,海外华人作家表现抢眼,在华语文坛引发广泛关注。最近,另一位海外华人作家陈河的长篇小说《沙捞越战事》出版并广受好评。

  为异域写中华,为中华写异域

  海外华人作家作为一个群体,已经存在了大约100年。上世纪初期至中期,林语堂、梁实秋等大师的涌现为华语文坛在海外影响力的扩大奠定了基础。此外,郁达夫、艾青、简又文等文化宗师都曾作为海外华人作家的代表向寄居国和中国贡献过一批优秀作品。这些文人学识渊博、文笔过硬,由于时代动荡和战乱等因素漂泊异域他乡,乡土情结甚浓,乡愁是他们笔下永恒的主题。

  在创作技巧上,这批作家最大的特色是讲究中西创作手法的结合和文化内涵的交融。林语堂的《京华烟云》,用西方的故事结构讲述典型的中国故事;赵舒侠的《西窗一夜雨》,以中国人的视角看待塞纳河畔的悲剧。可以说,他们的作品散发着浓浓的异域情调。从他们开始,海外华人作家们便开始为异域写中华,也为中华写异域了。

  文学“本土化”趋势明显

  上世纪60至70年代是海外华人作家的第二股创作高潮,一批优秀作品如璀璨的群星般照亮了海外华文创作的半边天。如旅美作家白先勇先后创作出34部短篇小说,诗人余光中笔下“出炉”了无数脍炙人口的名篇,他们均堪称“高产”作家。而在战后海外华文创作中有着承上启下地位的华人女作家陈若曦,足迹更是遍布加拿大和美国等地,写出了《突围》、《远见》、《二胡》等诸多优秀长篇小说。

  这一时期华人作家远渡重洋,同样源于中华大地政局的飘摇动荡,乡愁仍旧是其创作的核心主题,融贯中西依然是其写作手法的重要特色。但已有不少作家开始正视所在国的历史传统和现实,海外文学“本土化”倾向初现。这批作家尝试着以更犀利、更真实的笔触,还原所在国的风土人情;以更理性、更冷静的心态,审视自己深爱的中华国土。正如陈若曦所言,海外华人作家们开始走“突围”路线了。

  新移民文学繁花似锦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中国大陆开放门户,大批优秀学子留学异国他乡,以大陆学人为主体的新一代移民“海派”作家应运而生。从留学生文学的花果飘零,到新移民文学的繁花似锦,新时期的海外华人文学从星星之火逐渐发展为燎原之势。

  这批作家中不乏优秀者。近年来,他们跃然登上大陆文坛,成为一朵朵奇葩。如新“海派”作家的佼佼者严歌苓的《海那边》、沈宁的《美国十五年》、少君的《人生自白》等。这些作品逐渐摆脱了早期“新移民文学开山之作”曹桂林的《北京人在纽约》和周励的《曼哈顿的中国女人》的局限,将目光伸展到对一代人命运的思考以及探究在东西方文化夹缝里挣扎求存的新移民心态。

  其实,不论是新移民作家,还是老一辈华人作家,也不论他们侨居哪国,都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播。余光中说得好:“写作的人离开故乡是常有的事,像屈原就被流放,而但丁则从故乡佛罗伦萨被流放到异地,这种情况比比皆是。流亡也好,移民也好,侨居也好,都不能说是本国文化的流失,而应看成本国文化的扩大和延伸。”(叮咚 鄢云)

参与互动(0)
【编辑:王海波】
    ----- 华人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