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人新闻

在德国读高级语言班

2010年11月11日 16:46 来源:南方都市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基础语言课程结束,我参加结业的B1级德语水平考试得了个“优”。与德国人接触,常常听到称赞:才来德国一年多呀?德语说得这么好!真不可思议!

  然而,说到工作,我一年半学下来的德语只够到超市验验货或者卖卖面包。朋友的好心鼓励,敌不过雇主现实的眼光。德语的口语和书面语用词和文法差别非常大,即使你能滔滔不绝地与别人聊天,也不一定能写好一封简单的公函,更何况我当时连日常复杂一点的话题也不能说个清楚。

  当然,德国也有一些大公司以英语为工作语言,例如德国邮政,但是这样的公司宁愿聘用英语不错的德国人才,毕竟大部分的文件和业务还是要用德文处理。而与在德国的其他华人相比,我那英语加中文的优势难以胜过人家德语加中文的组合。

  在找工作碰到一次又一次钉子之后,每逢有人赞我德语好,我也不再沾沾自喜。微笑道谢过了,心里总悄悄嘀咕一句:“等我有了工作再说吧!”在德国要做上一份不浪费我的大学教育的工作,还得大幅提高自己的德语水平。

  在高级语言班中国同学特别多

  没有多作他想,我很快就报名参加了C1级德语班。在德国,有很多教育机构提供针对外国人的高级德语课程,除了我报的以哥德学院C1水平考试为目标的课程之外,还有以高校入学德语考试(D SH )为目标的课程。C1级学习已经超出了德国政府为移民提供服务的范围,因此费用得完全由自己支付。私立学校的高级语言课程动辄上千欧元一学期,它们一般进行小班培训,教师水平高,教学手段也先进,绝对物有所值。不过我还是选了公立的“大众高校”(V H S),一则学费仅为私立学校的若干分之一;二则多年来我的外语学习很大程度上倚重自己在课外下的功夫;三则家里有个“土产”德国人随时提供帮助,进一步降低了我对学校的倚赖。

  第一天去上课,我就乐了。与之前课程中我是唯一的中国人不同,这个才十多人的班里加上我竟然有四个中国人。从政府出钱、发文要求学习到自己掏腰包上课,这在性质上就筑起了一道分水岭,中国人重视教育、自强不息的精神在语言班上就可以鲜明地体现出来。据说在其他高级德语课程班里,也总能见到众多中国人的身影。

  除了中国人,还有半数的同学来自东欧国家,另外算得上一组的是三个南美的女生。

  不是同根生,相知何容易

  课堂上没有指定谁坐哪里,座位是先到先挑,但没过几天,大部分人还是自然而然地将自己的位置固定了下来。东欧的同学聚成一团,三个中国同学和三个南美同学也分别坐在了一起。我本来也应该到“中国城”去的,但是却受一种莫名的吸引力驱使,最后成了“南美之角”的一员。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慢慢发现自己的选择并没有错。三个南美女生虽然来自地球的另一个角落,却和我有很多相似之处。她们都生于大城市的中等家庭,在那边有快乐的生活,也都在偶然的场合,而且也都是在异国认识了现在的“德国鬼子”,在婚后迁到了德国。我们四个人的故事真可谓大同小异,而那四位先生的背景也颇为相似。

  更让我们聊得来的,是我们都同样渴望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也同样遇到语言以及机遇上的问题。德国很多中产家庭的妇女甘于长年留在家里,弄弄花园带带孩子遛遛狗,这种从工作中寻求自信、建立在他乡的安全感的急切心情,并非人人都能真正理解。因此,我们相熟之后,都有找到知音的感觉。我们在课外也经常聚会,交流找工作的方法和门路,互相倾诉烦忧,说到触动之处,还一起抹眼泪。肤色、国籍都比不上共同的经历能引起这么深的共鸣。

  除了这三个南美女生,高级语言班里还能听说许多关于找工作的故事。有时我颇感安慰,因为与其他同学相比,我的经历也算相对顺利了。但有时又会觉得十分失望,这些同学都是多么出色和勤奋的人呀!移民要在德国主流社会找到自己的位置,到底可能不可能?(崔肇钰)

参与互动(0)
【编辑:王媛媛】
    ----- 华人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