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人新闻

英国众多华人选择在英产子 助产士稀缺存隐忧(2)

2010年11月27日 08:3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助产士不足为华人生子带来麻烦

  而在大多数被采访的华人母亲中,尽管生孩子的方式不同,有的是顺产有的是剖腹产,但都有一个共同的印象,就是英国医院妇产科的病床很紧张,助产士过于忙碌。

  去年11月份在英国米尔顿凯恩斯(Milton Keynes)的中心医院生孩子的林女士至今仍印象深刻,“那时候正值英国H1N1甲型流感流行期,医院不准家属在晚上8点以后早上9点之前在住院部逗留,所以当时的助产士人手显得特别紧张。每个妈妈在自己的床位边上有一个小按钮随时呼叫助产士,而那个按钮实际上并不能起到随叫随到的作用,总是按好几次才有助产士匆匆赶来。而新生儿被要求一定要在妈妈的身边,作为新手妈妈对于如何处理新生儿有些手足无措。新生儿宝宝容易哭,也需要经常更换尿布,而作为刚下生产线的妈妈,体质虚弱,很需要助产士的帮助,那时候就明显觉得医院的助产士人手不够,而自己非常的力不从心。”

  记者在大多数华人母亲中了解到,在产房里通常只有一个助产士负责接生,如果碰到生产时间较长的孕妇,还有可能会碰上换班。在米尔顿凯恩斯医院生产的林女士告诉记者:“我当天生孩子其实挺顺利的,生完孩子的时候是清晨5点多,正赶上早班和晚班助产士的交班时间。刚刚生完孩子的我就被丢在产房里,身旁只有不知所措的新爸爸和新生宝宝,我觉得当时的体质还并不虚弱,丈夫不停地出去催助产士来给我处理伤口,可只能碰见奔走忙碌的助产士一直推脱正在交班没有人手,与此同时几个产房里都有孕妇正在生产。两个小时后才有一位助产士进来为我处理伤口,那时候她才发现这两个小时我一直在流血,因为刚生完时伤口并没有被很好地处理止血。我因此失血过多,血压过低体质十分虚弱,虽然后来医院给予了输血治疗,可这已经造成了没有必要的身体伤害,完全是人手不够和经验不足所造成的。”

  林女士的例子并不是特例,和林女士有相同遭遇的是同在Milton Keynes中心医院生产的罗女士,她是去年12月份在同一家医院生下她的第二个孩子,她告诉记者:“我也是在生完孩子后被晾了2个小时,我碰上的是晚上9点的交班,应该是晚班助产士和夜班交接,没有人来为我缝针,我先生不知道去产房外催了多少次,可产房外包括前台完全没有人,等两个小时后来了一位助产士,看了看我的伤口说她的技术无法缝合,又换了一个助产士,那时候,我由于失血过多血压偏低了。”这样的例子似乎频繁发生,前两个月刚在伦敦温布尔顿地区生下可爱的中英混血儿的王女士对记者说,她也因为助产士的人手不足而有1个小时没有人员处理伤口。由此可见,大多数华人女性在生产时都需要碰到处理伤口的情况,而很多英国助产士并没有缝针技术,所以很少人能在生产过程中只有一个助产士,大多需要在产后另换一名助产士专门负责伤口的缝合,如果医院的助产士人手不够,就需要在产房里等待,等待时间过长就会对产妇造成不可避免的身心伤害。

  高出生率和高危妊娠增加 助产士人手更缺

  这些意见并不是华人的一面之词,在今年10月份国家生育信托(NCT)的报告中指出,越来越多母亲感到缺少助产士足够的帮助。在受访的1200名新妈妈中,有59%感到产后缺乏“情感”支持,42%表示没有足够的助产士提供应有的帮助,而这个比例在10年前仅为33%。NCT的公众策划部负责人表示“很显然,英国现在迫切需要改善产后护理,我们的报告已经描绘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情况,而这些都是由于工作人员的短缺所造成。”

  有调查显示,2001年到2009年期间,英国的出生率上涨了19%,每年高达670000。而同期助产士的增加只有2000人,也就是12%。这样的增长率和助产业的需求相比是远远不够的。这些产妇中,肥胖、高龄产妇和青少年产妇都在增加,她们属于高危妊娠人群,她们在分娩时尤其需要助产士的协助。

  托尼(Tony Falconer)医生,皇家产科医学院(Royal College of Obstetricians and Gynaecologists)的院长近日表示:“正如需要更多的助产士一样,因为高危妊娠的增加,我们还需要增加更多的会诊医生。”

  在调查的83个高级助产士中,30%的助产士表示他们的部门在去年已经降低了预算成本,而33%的助产士表示他们部门被要求缩减人员。三分之二的负责人表示问题的关键在于他们没有足够的工作人员来面对需求,也就是高出生率。

参与互动(0)
【编辑:王海波】
    ----- 华人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