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人新闻

华人在印尼创办大学:沟通心灵才会没有隔阂

2010年12月09日 00:5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社北京12月8日电 题:华人在印尼创办大学:沟通心灵才会没有隔阂

  中新社记者 张冬冬

  “彼此沟通,让印尼的这一代和下一代人开始真正了解华族和华人文化,心灵才会没有隔阂。”一个简单的信念,让旅居香港的美籍华人陈炳煌15年从不间歇地在印尼协助救济弃婴、收容孤儿,并兴建学校供他们读书。而今,由他创建的印尼多摩韩·舍利弗大学在校学生人数已由最初的60人增长至1900余人。

  1940年7月,陈炳煌出生于印度尼西亚东部北苏拉威西省首府万鸦佬市,当时印尼还是荷兰殖民地,很多华人都到荷兰学校读书,但陈炳煌被父母送到了华文小学。

  上世纪60年代,华侨青年回国形成一股时代潮流,而陈炳煌也是其中之一。他回国后被安排入贵州贵阳第六中学,后考入上海外贸学院,毕业后分配至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任翻译,而后到香港一家对华贸易公司工作。

  陈炳煌现为加拿大钾肥公司对华贸易全权代表,业务以香港为中心,他常年在美国、加拿大、中国大陆和第三世界国家间来回穿梭,但每年都会坚持回到万鸦佬。因为,他要去探视自己捐建的孤儿院的孩子、养老院的老人,还要到大学为学生做经济相关的讲座。

  “只有经历过曾经得不到,才会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谈及创办孤儿院的缘由,陈炳煌说,正是因为有过“有学校不能读”的经历,更希望让那些被遗弃的孤儿,不分种族、不分宗教,均可在孤儿院里得到照顾,受到起码的教育和训练,以期将来能自食其力,对社会有所贡献。

  1995年初,陈炳煌在万鸦佬捐建了名为班帝·阿苏韩的孤儿院,并由当地苏尔雅·达尔玛寺拥有博士学位的住持释光成担任院长。

  陈炳煌说,“阴影始终在那些孤儿心里,我希望这些孩子能够融入社会”。为此,在孩子们入学时,陈炳煌去访问孩子们就读的每一所学校的校长,希望学校不要因为这些孩子穷而看不起他们。

  为了使更多孤儿能与其他儿童一样受到基本的教育,陈炳煌计划在孤儿院的基础上,申办非牟利性的私校,课程设华语和英语,宣扬华人风俗,弘扬中华文化。此举得到当地省长的大力支持,申请很快获准,省长还亲自为校址奠基。

  小学、中学建成之后,1998年,陈炳煌开始筹备建大学,此后的亚洲金融风暴也曾使建校计划一度中断。他发起慈善捐款的“献柱运动”,以“一人捐一柱”的口号向当地政府、华社以及旅港华人募款集资建大学。

  1999年,印尼多摩韩·舍利弗大学正式获得印尼教育部批准,学校除了培养孤儿院的孩子外,不分种族、宗教、年龄,招收家庭贫困而且优秀的学生。该大学目前有超过1900名学生,设渔业、护理、社会科学、经济、农业、外语6个专业系。

  “办大学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印尼当地多民族、多元文化之间的交流,只有彼此沟通理解,各个民族才能互相尊重。”陈炳煌介绍说,该大学一年级全年开设华文课程,他每次去印尼都要从中国带大量的录像带、录音带、拼音、字典供学校使用。现在印尼当地人也开始学习中华文化,各个大学几乎都设有华语系,“很多部长都让自己的孩子去读华语”。

  他表示,在印尼,华人已在法律上和其它族裔具有平等的政治和社会地位,华人进入政坛的时代已经来临,少数人已崭露头角,成为政府部长、国会议员。(完)

参与互动(0)
【编辑:官志雄】
    ----- 华人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