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人新闻

新加坡平社以京剧吸引新血 华人移民挑大梁(图)

2010年12月20日 16:2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近年来到平社参与活动的新移民越来越多,其中不少还参加过演出,博士生就有六、七位。后排右五为平社社长陈木辉,右四为副社长严忠胜。
参与今明两晚演出的新移民会员之一许红,已成为新一代的平社中坚了。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中新网12月20日电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1939年由新加坡本地先贤票友创立的平社,至今已走过70个年头。在今年七月平社举办的七十周年庆祝演出——新编历史剧《大脚皇后》中,人们发现台前幕后活跃着许多新移民的身影。据悉,新移民占平社会员总数的四分之一。在一些演出中,新移民会员已开始挑大梁,其中不乏硕士、博士等高学历者,还有好几位博士生甘愿在剧中跑龙套。

  上周《新汇点》“汇客室”专访了宗乡总会主席蔡天宝和秘书长李国基,谈及新移民融入课题时,他们提出应以“兴趣圈”打破会馆社团地缘与血缘的传统限制,拉近彼此的价值观,协助新移民融入本地社会。

  那么“兴趣圈”包括京剧票友活动吗?通过学习京剧,也可以帮助新移民融入新加坡吗?

  12月12日,平社在同安会馆礼堂举办题为 “新移民通过戏曲艺术融入新加坡”的讲座,对此给出了肯定的答案。讲座的两位主讲人以及多位参与示范表演者,都是来自中国的新移民。

  平社是本地历史最悠久的业余京剧社。京剧源自北京,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传入新加坡。当时正值民国时期,北京一度改名为北平,所以京剧当时也称为平剧,京剧社被称为平剧社。

  票友和票房

  来自江苏的魏兵兵(28岁)是主讲人之一,目前是新加坡国立大学历史专业的博士生。他在硕士学位的研究课题是“晚清及民国初年上海的戏曲娱乐”,他目前的研究课题也与二十世纪上海的戏曲文化有关。京剧就是当时上海流行的主要剧种之一。

  在讲座中,魏兵兵从学术的立场指出“没有观众,就没有京剧的繁荣”。他回顾了京剧的起源,以及特有的“票友”和“票房”文化的形成。所谓票友是戏曲界的行话,指的是会唱戏而不以演戏为专业的戏曲爱好者。票友们汇集一堂的地方,就被称为“票房”。

  中国最早的“票房”始于道光年间,民间票房文化最盛行的是晚清至明国初年的上海,后因战乱和文革,中国的票房文化一度销声匿迹,直至近一二十年才又重新复苏。

  魏兵兵:走进平社,忘了身在异乡

  而平社就是新加坡的“票房”。魏兵兵说:“虽然平社的规模不算大,如果在当年的上海,或许只能算是一个很小的票房,但在我的研究中,还没有一个中国票房能有这么悠久的历史。这不能不让我由衷地敬佩平社前辈们对于京剧艺术百折不回的追求,以及他们的执著与奉献精神。”

  魏兵兵说,虽然自己研究戏曲文化和历史,但在中国从来没有学过戏,更没有唱过戏。加入平社,完全是一次非常偶然的机会。“我三年前刚来新加坡时,到牛车水走走看看,正好路过平社门口,发现本地也有业余京剧社。因为跟我的研究有关,所以我举起相机对着平社的牌子拍照。”

  “正巧,平社的杜文寨老师经过,见我在门口拍照,就问我是不是对京剧感兴趣,随后热情邀请我进去看看。就这样,我跟着杜老走进了平社,就像进入了一个大家庭。”从此,魏兵兵一发不可收,从学戏到唱戏,开始迷上了这门艺术。在前不久《大脚皇后》的演出中,他出演了一个戏份相当重的角色。

  魏兵兵在平社的纪念刊中曾留下这样的感言,“平日得闲,即往社中习曲听歌,偶逢演出,更有机会粉墨登场。入社以来,常蒙师友先进不吝赐教,获益良多,社中成员互敬互爱,其乐融融,亲如一家,使我几乎忘却自己身在异国……”

  曹梦迪:从京剧中找到幸福

  当天讲座的另一位主讲人是来自西安的曹梦迪(28岁,电脑工程师)。他探讨的话题是学京剧与幸福的关系。曹梦迪16岁来新加坡求学,目前是永久居民,在一家跨国公司任职。2003年他加入平社,在受访的几位新移民中,他是社龄最长的一位。

  曹梦迪说,自己从京剧中学到很多道理。首先是京剧的剧目,很多取自中国的历史故事,歌颂了为国为民的英雄人物,有扬善贬恶、发人深省的作用。另外是京剧的艺术,比如强弱对比,比如什么时候该收、什么时候该放,比如强调每段结束时都要给一个交待等等,这些都让他悟出不少做人处事的道理,令他在本地的生活更愉快了。

  曹梦迪在讲座中说,人的幸福可以来自许多方面,但锦衣玉食、声色犬马所带来的快感,往往都是短暂的。相比之下,投入和专注于某一兴趣爱好,追求更有意义的生活,实现自我价值等,则能带来更为持久的幸福感。

  在平社学戏多年,曹梦迪专攻花脸,也喜欢京胡演奏。在《大脚皇后》中他也饰演一个重要角色。他在讲座中表示,京剧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也融合了不少哲学思想和民间智慧,所以他认为,“参加平社,学习京剧,可以让你更幸福”。

  王静、孙洪洋:难得的学习条件

  当天在讲座现场还有两位博士生,他们分别是南洋理工大学电脑专业的孙洪洋(28岁)和化工专业的王静(27岁)。

  来自大连的孙洪洋是拿奖学金来本地留学的。他说,以前没有接触过京剧,对这门传统艺术了解不深。去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平社,他便开始每周一次到平社学习京剧,并在之前的演出中跑过龙套。今年由于即将毕业,学业繁重,所以没有参与最近的演出。

  他告诉记者,平社周一至周五晚上都有上课。由专业老师分“生旦净末丑”五个行当每周一次进行授课。“老师非常有经验,教得也很耐心。在新加坡能有这么好的条件来学习京剧,是我没有想到的。”

  对此,王静深表赞同。王静是天津人,去年刚来新加坡,上个月刚加入平社。她说自己从小就对戏曲有浓厚的兴趣,非常喜欢听戏,但在国内没有机会学戏。“大学里通常没有这方面的课程或社团。来到新加坡后,在一次社会活动上认识了平社的会员,我很高兴地就加入了。”

  她强调,“在平社授课的老师,大都是中国的国家一级演员、一级琴师,水平非常高。这样好的师资条件,在国内的票友恐怕都没有。我们真的非常幸运。”好学的王静一有机会就向老师求教,在采访间隙还见缝插针。在今明两晚平社公演的京剧折子戏中,她将登台跑龙套,饰演宫女。

  平社京剧之夜:两晚折子戏 新移民主演

  今明两晚,平社将于莱佛士酒店光华剧院呈献两场京剧折子戏,主要演员大都是新移民。第一晚剧目有:天女散花、金山寺、宇宙锋等,第二晚有:贵妃醉酒、罗成叫关、锁麟囊等。

  平社社长陈木辉,也是同安会馆副主席、厦门公会理事。他介绍说,平社成立于抗战初期,成立伊始就在本地举办大规模义演,为中国抗战筹得巨款。战后,平社也多次为南洋大学、同济医院等义演筹款,秉承了先贤服务社会的传统。1980年代后,平社积极参与政府举办的传统艺术节,并到人口密集的新镇巡回演出,把京剧艺术介绍给新加坡人。

  为提高表演水平和培养接班人,平社定期聘请中国专业师资来新指导,近年来更排练呈献一系列难度较高的大型历史剧,如《曹操与杨修》、《郑成功》、《佘太君抗婚》、《三关明月》等。今年七月上演的《大脚皇后》还曾受到副总理张志贤的好评。

  平社副社长严忠胜介绍说,近年来到平社参与活动的新移民越来越多,其中不少还参加过演出,印象中博士生就有六七位。他说,新移民大都好学、上进,而且有语言上的优势,比如京白、韵白等,念的就比新加坡人准。参与今明两晚演出的新移民会员,如许红、孙淑妍、谭志君等,都已参与平社超过三年,已成为新一代的平社中坚了。 (李叶明)

参与互动(0)
【编辑:王海波】
    ----- 华人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