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熙:新加坡华文教学的再思考——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人新闻
    郭熙:新加坡华文教学的再思考
2009年07月15日 12:3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7月15日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7月15日刊发文章,指出新加坡有两个华人社会,一个是华语的华人社会,一个是英语的华人社会。对于前者来说,华语是第一语言,而对于后者来说,华语却是第二语言。尽管学生的语言背景不同,但文化教育的取向却应该一致。因此在新加坡推广华文教学,就必须认真考虑文化教学跟语言能力、认知水平以及心理接受程度等的关系。

  文章摘录如下:

  华语是新加坡的一大特色,语言作为一种资源,在新加坡开展华文教学,已经不单单是新加坡华族的利益所在,它也是新加坡国家利益之所在。

  教育课题

  为海外华文学校编写初中《中文》教材时,就如何为其定位拖了很久。后来,在朋友的启发下,定位为“非母语环境下的母语教学”。

  由此又想到新加坡的华文教学。细究起来,新加坡不应该属于这个情况,但似乎又不尽然。几年前,笔者曾写过一篇短文,谈自己对新加坡用英语教华文的看法,后来还写了长篇论文,但还是觉得没有想得很透彻。几年下来,围绕新加坡华文教学的争议并没有停止。

  以往的争论好像更多是集中在教学媒介语或方法上。如,到底是应该以华语教华语,还是以英语教华语?人们质疑:华语是我们的母语,为什么要用英语来教?同样的质疑声也出现在马来西亚。显然,这里面有浓重的语言情感因素。

  新加坡有两个华人社会

  争论或许始于一些概念的荧惑。华语是华人的母语或民族语言,这应该是清楚的。然而,一直以来,母语又常常和“第一语言”这个概念交叉使用。因为对于世界上大多数人来说,生来就会的第一语言往往就是母语,“母语”这个名称显然就是这样来的。不过这个解释对新加坡来说可能并不适合。在我们看来,新加坡实际上有两个华人社会,一个是华语的华人社会,一个是英语的华人社会。对于前者来说,第一语言是母语;对于后者来说,第一语言却不是母语。历史上,这两个华人社会是以方言为纽带连在一起的,同时人们也通过方言来传承自己的文化。随着时代的变迁,两个华人社会的距离好像不断拉大,如果不靠华语来维持的话,统一的华人社会可能只是谈谈而已了。

  新加坡还有另一个“第一语言”的概念——即英语是新加坡的第一语言,各自民族的语言是第二语言;这样,华语在新加坡自然是“第二语言”。为了不跟与生俱来的“第一语言”相混淆,我们主张把国家语言地位上的“第一语言”称为“第一语文”。依次类推,“第二语言”称为“第二语文”。

  现在可以总结一下上面说到的三个概念:一是“母语”,它着眼于民族;二是“第一语言”,它着眼于习得或获得顺序;三是“第一语文”,它着眼于一种语言在所在国家的地位。三个不同的角度,逻辑上必然会出现交叉。就新加坡的两个华人社会来说,形成了所谓“二同一异”:同者,华语是大家的母语,对大家来说都是第二语文;异者,华语华人社会中,华语是第一语言,英语华人社会中,华语是是第二语言。

  于是我们面对三个现实:

  一是华文教学的共同目标。华语的母语地位决定了华文教学是母语教育的组成部分,也决定了华人后代应该接受华文教育。从华社的角度看,华文教学的目标应该是在新加坡培养具有中华文化特质的、会华语的新加坡公民。就理论上说,学习者可以选择自己接受何种语言教育,可以是母语,也可以是非母语--例如英语。然而,下一代接受语言教育的决定权通常并不在学习者,而在他们的监护人。而这又常常引出两代的矛盾。在新加坡学生中听到“I hate Chinese”大概与此有关。尽管不同华社学生语言背景不同,但文化教育的取向却应该一致。这就需要认真考虑文化教学跟语言能力、认知水平以及心理接受程度等的关系。

  文化诱惑对经济诱惑

  二是华文教学的地位。政府从国家利益的角度考虑,将民族语文列为第二语文,这已经没有进一步讨论的空间,没有必要再就这个话题展开。应该注意的是,华语的第二语文地位决定了它可能不会受到全社会的足够重视,中华文化是优秀的文化,但文化的诱惑力远远抵御不了经济的诱惑力。华语使用的受限,缺乏相应的语言环境等,都在给华文教学带来负面影响。然而,我们应该明白的是,华语是新加坡的一大特色,语言作为一种资源,在新加坡开展华文教学,已经不单单是新加坡华族的利益所在,它也是新加坡国家利益之所在。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给华语应用提供更多的空间,是有关方面应该充分考虑的。如果这方面有所改进,将会给新加坡的华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三是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或模式的采用与语言教育的性质没有直接关系。从语言教学的角度看,教学方法的选择取决于学生的语言背景,而不是他所属的民族,不是他的母语,也不是华语在新加坡的地位。第一语言是华语(或方言)的学习者,宜用华语(或方言)教,反之则宜用第二语言的方法去教。顺便提及,从语言学者的角度看,不宜把华语和方言对立起来。方言和华语是亲缘关系,它是华语丰富和发展的源泉,也是华语教学可以借助的重要工具。实践已经证明,有汉语方言基础的人,华语学习的进步速度远远超过其他民族学习者。

  新加坡教育界早就注意到了不同的学习群体。华文课程B的设置就与此有关。值得进一步思考的是华文课程B设置的出发点。两个华人社会华文教学的差异是教学性质的差异,而不是难易程度的差异。换句话说,华文B课程和普通华文课程的差别不是简单地做些减法就可以解决的。它需要在第二语言教学模式下,安排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编写相应的教材,进行专门的考试。

  母语教育与三种文化

  新加坡还有另一个华语学习群体,即友族学习者。从语言背景看,友族学华语,也是第二语言教学,但认同教育上看,友族学华语时的文化教学应该不同于华人。

  从语言教学的角度,文化可以分为三类:(1)观念文化;(2)交际文化;(3)知识文化。

  观念文化是一种内在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也是华人的“根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在自己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认识世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等关系的方式和理念。这种内在文化使得这个民族表现出自己的独特的智慧、坚强、勤劳和精神世界等等。

  交际文化可以看作是一种外在文化,它主要体现在言语行为上,主要是讲授交际活动中的文化差异。讲授交际文化是为了减少交际中的“误读”。例如,汉语中的“哪里哪里”和“你吃饱了吗”之类。

  知识文化,是关于异文化的知识,也是外在的,它包括物质文化和一些非物质文化(如作为制度文化的婚丧嫁娶文化,像喜庆用红色,丧事用白色之类,再如中国的舞蹈、戏剧、武术、剪纸等等)。

  作为母语教育,上述三种文化都不可少,但对于友族,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是教学的重点。(郭熙)

  (作者为中国暨南大学华文学院院长、教授)

编辑:董方】
    ----- 华人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