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新移民的乡情与扎根:日暮乡关,人之常情——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人新闻
    新加坡新移民的乡情与扎根:日暮乡关,人之常情
2009年10月20日 15:4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10月20日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19日刊发署名文章说,作为一个在新加坡落户的第一代新移民,他们肯定经历了旁人无可感受的心理交战和战战兢兢的过程。因为这无疑是新移民对自己个人生命轨迹所作的一大抉择。即使他们心想在他乡落户,却也不可能在情感上即刻摆脱梦萦的故乡和父母亲情。

  文章摘录如下:

  近日来关于张元元回中国参与阅兵的“爱国举动”,在新加坡民间激起了一阵不小的涟漪。好一些国人将隐藏心底多时,对外来移民的不满与疑虑趁势发出,对政府的“怀柔”政策严厉质疑。

  这一事件为国人提供了一个抒发感情和隐忧的平台,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它让民间积累在心头多时的怨气与不解得于更公开的申诉,也能让执政者利用这机会更清楚和中肯地阐述接受外来移民的思维与目的,平伏民怨。

  重要的是大家必须理性地看待这个已经在地球上存在了几百年的历史变迁事实。人类为求取生存及各种原因而搬迁和移民的例子,天天都在发生,绝对不是偶然。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不为什么,只为寻找一片更肥美的绿茵。世界各地人民相互迁移,各自为了追求更美好的愿景而跋涉,也是历史常情。只是当这举动跨越了国界之后,就自然而然地引发了个人对国家的效忠问题。

  世界趋势,不可阻挡

  移民的动机与心态,绝非一项简单的数学加减题。可以肯定的是,绝大多数移民在事前也没有多少可以自我掌握的计算。面对种种不确定因素和个人问题,最先要把握的就是尽量衡量移居他地后求取一己生存的能力。待落地站稳后,再思考国籍取舍的问题。

  不可否认的,每个移民都有自己的唯一故事和历程,没有人可以代为感受其间的心路挣扎过程。新加坡历年来也有不少移居海外的人士,他们在去留取舍之间,也必定经历了大小不同的心理挣扎。据知不少移民国外的国人,仍旧只是愿意保持当地的永久居民身份,没有成为公民,照旧手握珍贵的新加坡护照,却没有招来所在国的责备之声。

  交通与通讯发达了,世界各国人民往来频繁了,经济互相依赖更显著了,人心的流动与流向就更难以捉摸了。然而,各国基于经济发展的需要,皆求才若渴。也有基于人力不足而敞开门户收纳大量中层管理技术人才的。短期的策略肯定是尽快填补经济发展所需的人力与技术,长期的目的却是希望吸引若干人才逗留下来,成为国家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在这种相互需要的情况下,国家有国家的策略,个人有个人的计算,你情我愿,任谁也没先将效忠的问题摆在前方。

  历史证明,前辈没有违叛

  回溯二十世纪初叶,当我们祖父母辈离乡背井,单衣薄履,投奔怒海远下南洋时,试问有多少人是带着落地他乡的意志来的?然而物换星移,时过境迁,许多人都相继成为当地的公民,当然这其中也包括了许多新加坡的上一两辈华族人士。然而,这些从中国原乡“过番”来的当年新移民,他们一方面热爱他们在这里建立的家,却也毫不遮蔽地表露出他们对原乡的思绪和怀念。家乡人有难,他们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施与温情。“心欲落户情欲归”,的确不少前辈移民始终抱有落叶归根的强烈感情。

  然而,我们没有对他们的思想和举动以及他们对新加坡爱国效忠的问题予以质疑,历史也证明了他们没有违背国家利益,一路来仍默默地为新加坡作出贡献,留给我们今天繁荣昌盛的新加坡。

  回顾今天新加坡第二和第三代的移民后裔,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婴儿潮之后的新加坡人,基本上就和前辈祖先的故乡在情感上隔开了。虽然我们也约略听闻了前辈们述说的来时路,但总是没有他们那朝思暮想的思乡情怀。再看我们今天的年轻一辈,他们更没有所谓的祖辈祖籍观念,可以说更加是百分之百的新加坡人了。而我们今天甚至还为了我们后辈日渐式微的母语文化水平担忧呢!

  这证明了什么?这说明了假如从历史潮流的角度来看新移民的问题,我们会比较心平气和,认清现实,不作不必要的苛求和责备。从针对张元元事件作出质疑和批评的信息多来自互联网的现象看,应该可以推断大多数的声音是源于我国较熟悉上网的年轻一辈。由于上述原因,他们这新生代因为和祖辈乡情的相对隔阂和不解而产生的反应也是可以理解的。当然这其中也和大量新移民对就业机会带来的冲击不无关系,这方面的政策拿捏则有待执政者审势推敲。

  日暮乡关,人之常情

  作为一个在新加坡落户的第一代新移民,他们肯定经历了旁人无可感受的心理交战和战战兢兢的过程。因为这无疑是新移民对自己个人生命轨迹所作的一大抉择。即使他们心想在他乡落户,却也不可能在情感上即刻摆脱梦萦的故乡和父母亲情。“日暮乡关何处是”,此人之常情也,未经历过离乡背井感受的人,很难理解。此情此境,当年我们的祖辈不就是这样挨过的?

  从另一个较为令人鼓舞的角度来看,如果我们细心地观察一些新移民的第二代,不难发觉年轻的他们在思想行为上已偏向和具有更鲜明的新加坡色彩。他们对新加坡的认同肯定是会更趋牢固的。假以时日,有谁知将来他们不也会同样成为今天声色俱厉的批评者呢?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人来人往,朝东暮西。有人迁来,有人移去。有人落地生根,有人辞归故里。没有人能计算要在他乡成功落户扎根,须经历多少风雨飘摇的洗礼。我们何不以宽容开阔的心态迎接来客?即使其中有人中途折返故里,但他们在旅居我国期间所建立与留下的情谊,他们了解我国国情和民情,也可能是我们未来国家建设的一份珍贵资产。留得情在,有益无憾!(凌庆荣)

    ----- 华人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