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日报:印尼华人经商在新时代大有作为——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人新闻
    国际日报:印尼华人经商在新时代大有作为
2010年06月22日 14:0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网6月22日电 印尼《国际日报》近日刊文说,印尼大数华人现在仍然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凭借节俭的传统来维持自己的生活。华人已经成为印尼和中国发展经济贸易关系的重要桥梁。他们中的许多人在中国南方还有亲朋好友,他们懂得印尼文和中文,又有经商经验。在今时今日,印中两国贸易极力开展势头,他们仍然大有作为。为促进印中商务展开,扮演着重要角色,是今后印中互惠互利携手并进的最可靠伙伴。

  文章摘编如下:

  由于在本土就地生根,华人已选择了印度尼西亚为自己的国土,印度尼西亚就成了我们的祖国。惟血缘关系才保持着与原祖籍地乡亲关系,这是人之常情。

  我们的祖辈多是来自“唐山”原籍地广东、福建。这种血脈情缘是一段解不了的情意结,深具人伦纽带。缅怀我们先辈,在百年前南来印尼各地谋生,充满着拼搏耐力的精神,克勤克俭、坚韧与毅力,以劳力换活,做苦力,当“猪仔工”,生活非常艰难;历经沧桑,是人生辛酸史之真实写照。不屈不挠是印尼华人优良传统。史书记载,印尼华人的商业经济是在12世纪逐步形成的。当时中国商船带来的丝绸和陶瓷器等手工业品受到印尼社会各界的欢迎,华人凭着语言优势参与了贸易活动,从通译发展成为中介商。16世纪荷兰殖民主义者进入印尼后,垄断了全部贸易,作为二等公民的华人只能在夹缝中生存。

  克勤克俭,是印度尼西亚华人立足本土之根本理念。四、五十年前之雅京小南门、阿森加、早市、掌更岸、大公司,不少之业主系出身于中国许多贫寒家庭,为了生存,来到巴城闯天下。昔日在巴城草埔摆地摊之客家人,开亚弄店全是清一色客人,早市摊商亦然。福建人多经商,由零起家,由小至大,这样长年累月地努力,生意才越做越大。虽然富裕,但老一辈者也不忘勤劳俭约的优良传统。

  守信是本土华人独具特色的买卖模式。“轻诺寡信”在生意而言是濒于失败之余地。君不见,早期在草埔、早市、小南门,经商全凭信誉,口头说妥,不需要任何收据,生意就做得开了。在巴城“唐人街”这种买卖方式,一直延续到七十年代。今时过境迁,道德沦落,人心败坏,上述经商美德多已变色,形成防人之心不可无,处处小心眼看待。这是时代道德之沉落悲剧一面。和睦相处是华人成为印度尼西亚民族大家庭成员的法宝。

  20世纪初,中国移民到印度尼西亚,为了生存,当小贩,开小店,由市镇到乡村,人脈网络拓宽,又熟悉语言(爪哇语、巽达语),在城乡物质交流,形成一个广泛的商业网,促进城乡之间的商品流动无阻,乃因此介入发展和繁荣当地的经济、造福人群也。可以说,大多数本土华族中小商都扎根于印度尼西亚社会,推动了影响着印度尼西亚的经济发展趋势。

  在印尼,华人到底有多少,目前没有一个可靠的统计数字,一般估计在全国2亿人中,华人在八百万到一千万之间。1998年公布的资料显示,在印尼从事工商业的华人中。有170人是大财团或大集团的老板,有25万人是商店,摊位等小业主,其余的华人是专业人士、农民、渔民、工人或店员。也就是说,印尼大数华人现在仍然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凭借节俭的传统来维持自己的生活。华人已经成为印尼和中国发展经济贸易关系的重要桥梁。他们中的许多人在中国南方还有亲朋好友,他们懂得印尼文和中文,又有经商经验。在今时今日,印中两国贸易极力开展势头,他们仍然大有作为。为促进印中商务展开,扮演着重要角色,是今后印中互惠互利携手并进的最可靠伙伴。(春天)

参与互动(0)
【编辑:王海波】
    ----- 华人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