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模式各有长短 加拿大中文教育路在何方?(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
    教学模式各有长短 加拿大中文教育路在何方?(2)
2009年07月14日 10:5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字体:↑大 ↓小

  事与愿违 教学成效受质疑

  不过,朱婉瑶认为,多伦多的模式是失败的。一来,无论是课后班,还是融入班,任教老师都没有合格的资格;二来,不少家长和学生视课后中文班是免费托儿服务,根本不在乎学到什么东西,而融入班除了学生兴趣低外,老师也因需要延长半小时工作而大表不满,十分抵触。

  “相反,本拿比计划从今年9月推出的半小时中文课程则可圈可点。”朱婉瑶指出,本拿比的中文课程虽然只有半小时,但却编入正常教程,全班同学一起学习。“这是意义重大的第一步。”

  各有长短 教学模式大比拼

  在列治文,目前家长们对中文教育的模式存有两大流派的不同看法,一是“普通话渐进式课程”列治文委员会所提出的全中文教学。另一派是列治文华裔家长会提出的每天增加1小时中文课程。

  卑诗省中文学校联会会长卢群毅认为两种模式都各有优缺点,比如,增加1小时中文课程容易实施;而渐进式课程操作困难。

  “不过,在影响方面却刚刚相反。”她说,1小时中文课程,学生与老师接触较少,量相对较少,可能只关注在识字多少上面,所以质也会存有问题;渐进式课程,使用全中文教学,量大,质也不同。“用中文教学是质的转变,体现了生命与生活的两个层次。”卢群毅认为,用中文教哲学、人生、文化,本身就是文化的传承。

  与时俱进 传统教育须改革

  “不过,无论是哪一种教学模式,一定要注重实效。”朱婉瑶认为,不管是公校,还是私校,加拿大本地的中文教育普遍存在教学方法过于陈旧和死板的现象。

  她指出,不少老师的中文教育是在扼杀孩子们学习中文的兴趣。“许多小孩是在家长的强迫下去上中文班的,本身的兴趣和积极性并不高。”朱婉瑶提醒道,如何继续那些认为是传统的方式进行教育,那中文教育无异于“自杀”。“千万不要让学生对中文产生负面印象和抗拒心理。”

  相辅相成 公校私校补不足

  不少人认为,公立学校开设中文班之后,会与目前社区内的私营中文学校抢饭碗,甚至将扼杀现在正蓬勃发展的私营中文教育产业。

  不过,列治文学务委员区泽光认为这种想法是过虑了,“其实,公立学校的中文课程与私营的中文学校是互补的关系。”他说,即使“渐进式课程”得以推行,生源可能主要是来自不讲中文的家庭,而一般华裔家长还是愿意选择私营的中文学校,根据孩子的程度补习中文。

  从事私立中文教育的黄紫雁也认为公私营中文教育并不排斥,而是互补不足。“包括教材、教学法都可以相互交流,”她说,有竞争才会有进步,私营中文教育也可以得到提高。

  积极发声 中文前途在你手

  “我们支持家长选择的有关中文教育的所有建议,”朱婉瑶表示,加拿大华裔语言文化中心对目前大家讨论的各种方案没有特别的偏好,关键是家长的选择。

  “我们的责任是要求和推动政府在财政上支持家长选择的所有中文教育模式。包括公校的课后班、中英双语班、渐进式课程,以及私校的中文班等。”

  曾在安省教育厅工作多年的朱婉瑶指出,学校局有责任提供家长们所选择的教育模式,而省教育厅也有责任为这些课程提供经费。“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的推动力是有限的,最关键还是家长们声音。”她呼吁所有家长,尤其是华裔家长站出来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对中文教育未来路向的想法。“在讨论决定加拿大中文教育前途的过程中,我们华裔家长不能缺席。”

  前车之鉴 为教学方案进言

  回顾安省中文教育的历程,朱婉瑶认为是出于政治考虑多于中文教育本身,决策者并没有长远的全盘计划,只是碍于家长的压力,“让你们试试看”。所以成效差强人意。

  朱婉瑶不希望列治文以至卑诗省中文教育重蹈安省的覆辙。“不管是采用哪一种模式,我都希望各方面周密部署、准备就绪后才推出,而且要建立有效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学校局和教育厅不能为了化解家长的压力而草草应付了事。”她希望卑诗公校的中文教育从一开始就建立在稳固的基础之上。

  黄紫雁觉得现在应该就有关方案进行细节的研讨,包括师资、教材、评估,以及修订卑诗省教育厅的有关中文课程要求和标准,以配合形势发展的需要。同时,她提醒人们要吸取香港10年来“母语教学”失败的经验和教训,将可能出现的问题考虑得更仔细一些。(于雷)

编辑:董方】
    ----- 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