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帝汶印象——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人新闻
    东帝汶印象
2010年03月16日 16:07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转眼间到东帝汶这个太平洋小国已经快一个月了,对这个世界上最年轻的国家有了一些粗浅的了解。来这里之前,我问在这里“战斗”了三年的同事,对这个国家有何感受,答曰:天太热、人太慢。来这儿以后,我完全同意他的看法,同时补充一个,话太多。

  大家不要以为,东帝汶人民个个都是演说家或者长舌妇,事实恰恰相反,当地人能说会道者屈指可数。我这里说的话多,指的是当地使用的语言太多了,以至于到了影响沟通的程度。

  今天的东帝汶,人口刚过百万,却有葡语、德顿语两门官方语言,英语和印尼语为通用语言。此外,全国还有30几种方言,互相都听不懂。如果从人口和语言的比例来看,东帝汶堪称名列世界前茅,简直可以和欧洲富裕小国瑞士和比利时争个高低了。

  翻开东帝汶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造成目前这种多语言局面的,首先是列强的入侵。1974年前几百年里,东帝汶就曾先后被葡萄牙、荷兰和日本侵占过,并被葡萄牙统治四百年之久。当时,葡语作为唯一的官方语言,并在当地土语的基础上生成一种“洋泾浜”葡语——德顿语。然而从1974年印尼将其吞并开始,印尼语被作为官方语言强行推广,葡语被废止。其结果,有整整一代人都是受印尼语教育长大。为了躲避印尼军政府的追捕,当年追求民族独立运动的领导人纷纷到澳大利亚、葡萄牙和莫桑比克等国避难,其中包括革阵总书记阿尔卡帝里等。这些老一代革命家普遍通晓葡语和英语。到了2002年建国前夕,在选择何种语言作为官方语言问题上,美国、澳大利亚以及联合国都希望东采用英语,而东政府在此问题上显示出少有的强硬立场,坚决要求采用葡语作为官方语言。据说,为此,东政府甚至威胁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东机构驱逐出境。最后,斗争取得了胜利,葡语和德顿语并列为官方语言,但允许英语作为通用语。政府虽然不再推广印尼语,但鉴于大部分国人均能讲,也就将其列为通用语。这就是目前东使用多种语言的来历。当然,东境内多山,交通不便,经济停滞,教育落后,再加上国民居住较为分散,久而久之,就衍生出多种方言。

  建国之初,东政局不稳,民生凋敝,老百姓连吃饭问题都得不到解决,更不用说接受教育了,致使东文盲率非常高,有一半以上的民众不识字。近几年来,在国际社会和当地政府的共同努力下,东局势日渐稳定。现政府已经意识到教育落后是阻挡东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决定下大力气提高民众受教育水平。东政府虽然财政拮据,但仍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全民免费义务教育。据了解,当地从小学开始教葡语和德顿语,从中学开始教英语。为了缓解当地葡语教师缺乏的困境,葡萄牙和巴西每年都派老师赴东授课。尽管如此,要想在短期内让当地民众熟练掌握这么多语言,绝非易事。即使在东帝汶唯一的高等学府——帝汶大学里,仍有部分教师既不懂英语,也不懂葡语,何况普通老百姓呢?

  出于工作的需要,我既有机会陪大使接触总统、部长这类高官,也要同当地普通民众打交道。在这过程中,我就体会到“话多”的不便。对付前者,相对好办,当地的官员大多能讲流利的英语或葡语。对付后者,就没那么顺利了。有一次,一个超市的工人拿着一张百元美钞来找使馆出纳,要求更换。出纳拉着我去见他。我刚开始自信满满地和他讲葡语,他摇摇头,我又改用自认为还算可以的英语和他说,他还是摇头。这下我可傻眼了。就在一筹莫展时候,正在建馆的四建公司翻译出来救急了。他原来是学英语的,来这里之后全靠自学,掌握了印尼语和德顿语,真让人佩服。翻译很快问清了究竟,原来是超市老板嫌我们给的是旧版的美钞,要求回来更换新版的。

  难怪,我一来,馆里的同事就劝我,利用在这里几年时间,学学德顿语或印尼语吧!

  (摘自中国外交部网站;驻东帝汶使馆/陈永灿 )

    ----- 华人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