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媒:麦礼谦逝世,美国华人历史研究呼唤新生代——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人新闻
    华媒:麦礼谦逝世,美国华人历史研究呼唤新生代
2009年05月28日 09:5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资料图片:当地时间二月十二日,中国国务院侨办主任李海峰和中国驻旧金山总领事高占声来到八十三岁高龄的华裔历史学家麦礼谦的寓所,探望并向他拜年,感谢他在整理保留和研究美国华人移民历史方面所做贡献。 中新社发 陈钢 摄

版权声明:凡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中新网5月28日电 华裔历史学家麦礼谦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09年5月21日与世长辞,使得美国华人历史研究领域痛失一位学术泰斗,美国乃至全球华人历史研究的天空因一颗巨星陨落而黯然失色。美国《侨报》27日为此发表评论文章说,华人华侨的历史在继续,华人华侨历史的研究也必须继续,这个独特的历史天空正呼唤更多后来者,继承麦礼谦先生未竟的遗志,点亮美国华人华侨历史研究的天空更加星光灿烂,更加深邃浩瀚。

  文章摘录如下:

  由工科转入文史研究,麦礼谦先生自学成才,大器晚成,终于成为美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麦先生以一个历史学家经世致用的人文情怀,和孜孜不倦的学术钻研精神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并得益于他自小学习中、英两种语言文字,获得对东西方文化的双重认识,在美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领域达到了一般人难以企及的水准。他半世纪来的研究与努力几乎涉及到美国华侨华人历史的每一个领域每一个角落。从华侨的移民形式、生存状态,历史上经受迫害、歧视的遭遇,美国早期开发西部铁路的华工群体,华埠(唐人街)的形成变迁,移民会馆社团体系的发展,到华人在美国社会的地位、奋争,中国政治变革对美国华人的影响,华人知识分子群体的成长、华文教育发展,华文报业发端及沿革,等等,都成为他关注、研究、写作的焦点。材料掌握之丰富,洞察史料之精准,剖析历史与现实之眼光,史海钩沉,真知灼见,几乎独步无双。

  身为第一位用中、英两种文字编写和教授美国华人历史的“空前绝后的历史学家”,麦礼谦的成就既丰富扩充了华人历史研究的宝藏,点亮了华人历史研究的天空,也反衬出当前美国乃至世界各地华人华侨研究领域的不足,反衬出这个历史研究的星空还不够璀璨闪亮,亟需更多的星球流串闪烁,互相辉映。

  首先,投入华人华侨历史研究领域的研究者,整体观之还是稀少单薄,尚不足以形成集结研究的群体优势;能够通晓中、英(或其他外文)两种文字以上的研究者更加稀缺。

  其次,华人华侨历史研究领域本身体系尚不完整,还需要更多卓有成效的学者继续奠基、推动并完善为一门成熟的学科。

  再次,华人华侨历史研究的定位、观念、方法都需要更新、变革,以求纳入全球视野下的社会学、民族学、文化学的范畴。

  麦礼谦先生生前强调过一个观点,即在美华人是美国人民的一部分,华人的问题就是美国的问题,他们的斗争也是蜕变中的美国社会和人民的共同斗争。这正是他从事美国华侨华人史的基本出发点。离开这个基点,华人研究将形同自我剥离生存的社会基础,将沦为弱势单一的部落群体简史,在整体社会学民族学研究的天空,也只可能成为一颗微光惨淡瞬即熄灭的流星。

  往者已逝,来者可追。美国乃至全球的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有必要朝构建地球村范畴的华侨华人学科的方向努力,诸如学术意识与学科定位、研究对象和载体的特殊性、研究目标和终极意义、世界民族学视野中的海外华人、华侨华人研究学科化建设的社会学意识与范畴,等等,都应该是思考、拓展的方向和学术研究落脚点;而如何加强华人华侨经济发展史和科技文化发展史等方面的研究,也顺理成章成为切合历史现实的新课题。

  麦礼谦先生的逝世,也警醒世人,本来就属于“冷门”的美国华人华侨历史研究已面临研究人员高龄化、后继乏人的境地,需要重视培养新生力量。而引导推动华人华侨在美国的下一代,了解学习中文,培养他们熟悉先辈移民历史和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培育他们博大的人文情怀和历史责任感,将是扶植未来新生代华人华侨历史研究者的契机。另一方面,日益成长发展的美国华人社团、华人(中文)学校和华文媒体,是华人华侨在海外生存、发展并传承传统的不同形态平台,也同时书写了并继续书写着华人华侨的历史,整合与凝聚所有华人社会的资源,立足美国社会及庞大的博物馆图书馆等学术机构体系,承先启后打造培养新生代华人历史研究学者的温床,应该是充满希望的使命与期待的转机。

编辑:张冬冬】
    ----- 华人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