措施"量身定做" 阿根廷抵制华人超市风潮令人忧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人新闻
    措施"量身定做" 阿根廷抵制华人超市风潮令人忧
2009年10月21日 11:28 来源:新华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近年来,华人超市在阿根廷蓬勃发展,在阿根廷零售业中占据的比重越来越高。面对华人超市稳步扩张的速度和强大的竞争力,阿根廷部分地区的商业部门和当地政府联手,出台了各种措施限制华人超市的经营和扩张。随着去年以来金融危机对阿根廷经济的冲击逐渐加大,这些限制措施呈现扩大化趋势,令人担忧。

  经过几年的高速增长,目前阿根廷已经有数千家华人超市,主要集中在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和附近的布宜诺斯艾利斯省,营业额占据阿根廷全国零售额的37%左右,而且仍然在以每年新增数百家超市的速度扩张。

  华人超市的迅速发展对促进阿根廷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力就业、稳定该国物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得到了阿根廷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肯定,对于提升华人在阿根廷社会的地位也是功不可没。

  经营超市业的阿根廷华人凭借辛勤工作的美德、家族团结互助的传统、灵活机动的经营方式以及敏锐的市场嗅觉很快在这个南美国家打开局面,对阿根廷本土商业形成了有力的挑战。

  阿根廷华人超市公会主席陈大明说,阿根廷部分商业人士无视华人在经营超市过程付出的巨大努力和牺牲,一味指责华人超市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击败本土商家。他们甚至杜撰出中国政府为阿根廷华人超市提供补贴的“天方夜谭”,来解释华人超市销售的产品价格为什么更加便宜。他们还向当地政府施加压力,要求对华人超市的经营发展进行种种限制。

  据当地媒体报道,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省的马德普拉塔市在去年首先出台措施,规定部分城区从事销售活动的商家营业面积不能超过190平方米。这项措施明显是针对当地华人超市,因为马德普拉塔的数十家华人超市中大部分的营业面积都超过200平方米。

  阿根廷中部圣菲省的罗萨里奥市超市业者则达成了一项协议,要求两家超市之间的最短距离不能超过300米,此外对超市的营业面积也做了类似限制;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省和圣菲省的部分地区,当地商业部门正向政府施加压力,要求出台限制措施,规定只有在当地居住满5年的居民才能经营超市。

  陈大明说,为了避免明显的种族歧视倾向招致官司缠身,这些阿根廷地方政府和行业协会对超市业出台各种限制措施时具体条款中都没有提到华人超市,但是上述限制措施都是为华人超市“量身定做”,其主要目的也是为了遏制华人超市在当地迅速发展的势头。

  陈大明指出,部分阿根廷华人超市在发展过程中在纳税、劳工、卫生检疫等方面也的确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这主要由不熟悉当地的各项法规以及劳工组织的条例所致,因此容易遭到政府部门和劳工组织的刁难。

  如何应对这些限制措施成为阿根廷华人超市无法回避的问题。陈大明说,目前阿根廷华人超市公会一方面以行业协会的形式和阿根廷地方政府及相关机构积极进行沟通和磋商,要求取消针对华人超市的不合理限制,同时在华人超市内部加强协调,呼吁华人超市在经营过程中更好地遵守当地法规,和劳工组织加强沟通。在超市业已经日趋饱和的部分地区自我设限,短期内不要再开设新的超市,以免引起当地同行的强烈不满。

  此外,对阿根廷华人超市业者来说,在积极稳妥应对这些限制措施的同时也应该适当考虑产业的转型,利用在超市业积累的资本向其他产业部门进军。这样一方面可以化解来自阿根廷同业的压力,避免华人超市内部的恶性竞争,同时可以拓展华人在阿根廷的发展空间,全面提升华人社区的地位。

  经过几年的高速扩张后,目前华人超市几乎遍布阿根廷全国大中城市,市场已经逐渐饱和,部分超市业者不得不向阿根廷的中小城市发展,华人超市业今后在阿根廷的发展空间正不断缩小。

  毋庸置疑,华人在阿根廷超市业中的市场份额越高,越容易造成垄断的观感,引来同行的嫉妒和敌意。此外,除了同本土商家之间的激烈竞争外,阿根廷华人超市之间的竞争如今也日渐加剧,甚至引发了不必要的冲突。

  在这种情况下,产业转型将是阿根廷华人超市业者迟早要面对的选择,越早应对越容易转身。考虑到第一代华人移民在语言文化上仍然存在一定的障碍,因此除了传统的超市、餐饮和商品批发零售业外,从事小型制造业和加工业、投资房地产都是可以考虑的选择。第二代华人移民在融入当地社会后可以考虑从事服务、金融、信息等高附加值产业。

  事实上,不少从事超市业的阿根廷华人已经开始不同程度的产业转型,其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但是努力的方向值得鼓励。

  对于阿根廷数万名华侨华人来说,如果能在巩固传统的超市业和零售业的同时,积极稳妥地逐步实现发展模式和产业的转型,无疑将给阿根廷华人带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冯俊扬、宋洁云)

    ----- 华人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