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海外华人子女从点滴融入中国文化——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人新闻
    让海外华人子女从点滴融入中国文化
2009年08月03日 17:57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图为本文作者与儿子在一起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儿子曾认真地问我:妈妈,我们是中国人,为什么却不在中国生活?我觉得这个问题很难给出一个简单的答案。海外的华人因各种原因旅居或定居海外,我们做着自认为对自己同时也是对孩子最好的选择。对于孩子,他们并没有选择的权利,只有跟随着父母的安排。在海外生活和成长,孩子会面临我们不曾经历的困惑。我们能够做的只是帮助孩子培养能力,接纳自己,树立信心,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找到自己的幸福。

  帮助我们的孩子接纳自己并建立信心,需要在生活中一点一滴地积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接纳我们的中华血脉和中国文化。而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是实现这个重任的敲门砖。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自从旅居海外之日起,我就非常留意孩子的中文教育。

  我觉得,语言是一个工具而不仅仅是一门功课。要想学好语言,就一定要学会使用这个工具去交流、利用这个工具去探索新的知识。我在培养孩子的中文语言能力方面是这样做的:

  首先,如果家里有条件,在家里要尽量以中文交流,保证孩子对中文的语感。这在孩子刚开始上学或上幼儿园的时候并不容易。看到孩子不能和小朋友交流,不理解老师的话,我也曾经动摇过,希望在家里也讲同样的语言,这样就可以帮助他尽快适应幼儿园和学校的环境。不过,最后我还是坚持住了。现在,孩子已经养成了在家里讲汉语的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面的扩大,他的中文口语能力和词汇量就这样不费气力地提高了。

  其次,在孩子学习中文的敏感时期,快速地扩大汉字的识字量,使孩子能够尽快从中文阅读之中找到乐趣。这是一个艰难的阶段。与西方文字不同,中文的第一个门槛相对比较高。西方文字可以以字母为基础,从一个单词一幅画的阅读开始,进而渐进到两个单词一幅画,一个句子一幅画,并在拼读过程中找到窍门,在阅读过程中增长词汇量。而中文,由于是表意文字,字形和读音没有直接的联系,需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学习。开始阅读的第一个台阶,需要至少1500至2000个汉字。没有这样的一个积累,常常连儿童读物都读不通。

  我了解到,孩子学习中文的敏感期是4岁到9岁。这个期间,孩子的记忆是图片记忆,非常适合学习中国的方块汉字。因此,我四处寻找识字的有效方法。当时《中华字经》还没有在全国推广,我在北京找到了一个著名学府办的幼儿快速识字班,拿到了培训资料。随后,利用半年多的时间,每周两个课时,教会了儿子约1200个汉字。平均每一小时的课程掌握新汉字25个。有了这样一段经历,我相信这样的快速识字方法是切实有效的。当看到丹华中文学校要推广《中华字经》的时候,我立即打电话进行详细咨询,李校长耐心地向我介绍《中华字经》的教学安排。得知丹华的老师们都经过专门的培训及经过郭保华教授的亲自指点,我立该给儿子报名参加了《中华字经》的学习。经过近两年的学习,儿子的中文水平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

  第三,使用中文去交流和利用中文去增长知识。现在,我寻找各种有趣的中文读物来给儿子阅读。他的中文阅读水平基本上可以保持与英文的阅读水平相当。这样,他的中文和英文的知识结构就会有一个大致的平衡。我还发现,通过《中华字经》的学习,儿子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很强的兴趣,经常问我一些关于中国各朝各代的历史问题。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他被《三国演义》的故事吸引,我立刻找来了《三国演义》简易版给他读,现在他已经对《三国》里面的人物耳熟能详了。

  儿子终于走上了中文的阅读之路。我相信,他一定会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之中吸取更多的营养,并不断地从他自己的角度进一步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并进一步了解世界。所有这些,都将成为他成长的背景,帮助他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杨立红)

编辑:董方】
    ----- 华人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