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街”前世今生:从“大唐街”到“中国城”——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人新闻
    “唐人街”前世今生:从“大唐街”到“中国城”
2009年09月04日 15:52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如今,“唐人街”随着华侨华人的足迹,遍布世界许多地方。除了这个称呼,人们也称其为“中国城”、“华埠”等。透过欧、亚、非、美等洲诸多城市里那些繁华的街道、浓郁的东方特色,我们或许并不清楚,最初它们都是怎么来的。

  唐人街最早可以追溯到“大唐街”。1673年,清中叶词人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曰:“日本,唐时始有人往彼,而居留者谓之‘大唐街’,今且长十里矣。”

  1872年,属于清洋务派的志刚在《初使泰西记》中记载:“金山(笔者注:即今日美国旧金山)为各国贸易总汇之区,中国广东人来此贸易者,不下数万。行店房宇,悉租自洋人。因而外国人呼之为‘唐人街’。建立会馆六处。”1887年,曾任驻外公使随员的王咏霓在《归国日记》中也沿袭使用志刚所说的“唐人街”一词。

  1875年,曾在国外度过27个年头、担任光绪皇帝外语老师的张德彝在《欧美环游记》中就称唐人街为“唐人城”。张通英语,英语称唐人街为Chinatown。其实,在这以前,张德彝更为直接,他将Chinatown直译为“中国城”,如他的《航海述奇》(1866年):“抵安南国,即越南交趾国……再西北距40余里,有‘中国城’,因有数千华人在彼贸易,故名。”

  作为民国史料笔记丛刊之一,1930年蔡运辰的《旅俄日记》中记载:“公事毕,同游中国城。城在莫斯科中心,女墙高底,完全华式,华人名之曰‘中国城’。”后来当代文化研究学者李欧梵有一篇有关唐人街的随笔,题目就叫《美国的“中国城”》(1975),文章说:“唐人街是老华侨的温床、新华侨的聚会所,也是美国人眼里的小中国。也许我们应该把唐人街的英文原名直译过来,干脆称它为‘中国城’(Chinatown),可能更恰当一点。”

  但不管怎么说,现在“唐人街”还是要比“中国城”常用。

  中国人的历史情结很深。唐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强盛的朝代。在海外的华侨华人往往称自己是“唐人”,他们聚居的地方便称为“唐人街”。美国最大的“唐人街”在旧金山。旧金山的“唐人街”始于1850年前后。当年开发美国西海岸的华工初来异国,人生地疏,言语不通,因此他们便集中住在一起,团结互助,休戚与共。起初,他们开设方便华工的小茶馆、小饭铺,接着是豆腐坊、洗衣店等等,逐渐形成了华工生活区。后来,越来越多的当地人,也经常光顾这里,他们称这里为“中国镇”,爱上了这里的中国饭菜。后来,“唐人街”成了繁华街道,街上除了饮食业外,刺绣、中国古玩等也都在当地享有盛名。同时,唐人街办起了华人子弟学校,从事中文教育,还有各种同乡会、俱乐部、影剧院等,成了富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特殊街区。每逢春节,这里均耍龙灯、舞狮子,爆竹声中除旧岁,保留着中国传统的种种风俗。  

  概言之,唐人街的形成,是因为早期华人移居海外,成为当地的少数族群,在面对新环境需要同舟共济,便群居在一个地带。故此,多数唐人街是华侨历史的一种见证。

  多年来,随着华侨华人的富裕,他们在海外的地位渐渐提高,新一代的华人移民会选择移民城市的其他地区居住,一些唐人街亦出现华人人口迁离﹑人口老化的现象。现在很多地方,唐人街已经成了中华文化区的代名词,华人聚居地的本意反而淡了。(乔钟)

    ----- 华人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