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活雷锋”——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人新闻
    美国的“活雷锋”
2009年02月26日 15:51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在美国,中小学生做义工是学习和生活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按照中国人的说法,做义工可称为参加“活雷锋”活动,其目的是“从娃娃抓起”, 让学生从小培养起助人为乐的精神和为社会作贡献的爱心。

  女儿自两年前随我来纽约,现在纽约的一间中学就读,自然也需要入乡随俗。然而,要当好美国义工可不容易,还有一套十分详细的规定。首先,义工时限有具体要求。在女儿就读的那间学校,高一至高二的学生,每个学年需要完成30个小时;高三至高四两学年则合二为一,共需要完成50个小时。其次,义工内容五花八门,通常分为校内和校外两大类。此外,还有一些“难度高、责任大”的工作,如到博物馆当讲解员、到儿童托管中心看管小孩和担任夏令营的辅导员等。还有,学校要求家长或监护人陪伴其未成年的子女一道参加校外的义工活动。再者,义工活动需要书面证明,上面要填写学生姓名、班级、参加义工活动的机构等。最重要的是,监管人还需要写上评语,并对学生表现打分,义工成绩还将成为学生的一项学分。由此可以看出,义工这项活动还真是不可以随便了之。

  我陪女儿到纽约市一家流浪汉接待中心做义工,即每个周末为他们准备一顿免费午餐。这个接待中心实为一座教堂,每周将商家或居民捐送来的面包、奶油、水果、蔬菜和其他食品分门别类,或煮成稀汤、或拌成沙拉,连同面包夹奶油,分发给来者人手一份。这个中心每周日下午1至3时开放,市内的流浪汉们可以排队入内,免费领取一托盘的食品,并在中心礼堂内享用。

  真是不干不知道,一干吓一跳。别以为流浪汉又脏又臭、又老又丑,随便凑合着弄一点吃的就将人打发走了。这事真是马虎不得。义工们为流浪汉准备午餐,还必须遵循许多规矩。依我看,其操作工序和要求与准备一席“国宴”差不多。

  第一,餐前准备需要讲究卫生。每个义工报到后,会领到一件一次性的塑料围裙和几双透明塑料手套。义工每人必须戴上帽子,可以是自备的运动帽子或太阳帽子,如无帽子,可以现场领到一个头发网,此举主要是防止头发或头屑掉落餐盘中。如管理人员看见义工上厕所,都会主动提醒“记得洗手”。餐盘像麦当劳餐馆使用的那种塑料托盘,事前需要三洗一干。水杯是一次性的,用毕即扔。开饭前,还需要义工将所有桌椅再干抹一次,厕所也由专人打扫和喷洒清凉剂。知道的,这叫服务周到,不留死角;不知道的,还以为贵人临门了。

  第二,配餐安排需要讲究可口。收容中心准备午餐用的蔬菜和面包,是各个商店、菜市场或居民捐送而来的。义工们按不同工种分工而作,其中包括切洋葱、西红柿、生菜和胡萝卜,以及给面包抹奶油。中心管理人员每次都郑重提醒义工们,不要将烂的蔬菜拌进沙拉盘中。往面包夹层抹奶油时,需切记均匀分布,不能只抹外面,里面真空,更不能漏抹。有些面包可能刚刚过期,如果手感太硬,就宁肯扔掉也不要上桌。有些流浪汉的牙齿不太结实,为防止他们不小心啃掉门牙,闹出官司,最好的办法是拣口感松软的面包上桌。此外,还有一项规定特“牛”,就是长条块状面包头尾两片不能用,只能扔。后来一问,才知道这其中的原因。头尾两片面包体积较小、面质略硬,如果食客发现“同桌的他”所吃的面包属于正常体积,而他自己只得到面包屁股,很可能会以“歧视”为由,向收容中心兴师问罪。

  第三,送餐服务需要讲究礼貌。流浪汉们往往在上午就提前在门外排队。1点的钟声刚刚敲响,大门一开,就会有人将他们逐一领进大堂餐厅就座。义工分饭菜时,必须轻声细语。流浪汉要添加食品或饮料,如无法满足,也需要耐心解释。食客用毕,义工去撤盘子时,先要问清楚是否可撤,还要注意不要磕碰到他人,更不要将剩汤溅到他人身上。总之,整个过程都会让初来乍到的义工感到提心吊胆,生怕得罪了面前的“上帝”。

  2008年底美国发生金融危机后,周末到这家收容中心享用免费午餐的流浪汉从原来的800人增至1000人,而捐赠的食品却与日俱减。这给收容中心增加了许多压力和困难,面临的问题是“差钱”。在此情况下,中心管理人员不得不增订了新的规矩,如:面包夹层内的奶油不能不抹,但可以抹薄一点儿;每份餐巾纸内配备的小袋食盐和胡椒粉不能不给,但可以从原来的各两小包,改为现在的各一小包;原味橙子汁不能不配,但如果食客想要再添一杯,就可以很有礼貌地、轻声而又坚定地回答:“对不起,没有”。

  中国有一首歌唱得是“东北人都是活雷锋”。看来,在美国要参加义工活动,做个“活雷锋”,还必须将义工的规矩事先弄懂弄通。(摘自美国《侨报》/纽约 阿雄)

编辑:陆春艳】
    ----- 华人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