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马来西亚"天津村":成海外华人移民典范(图)(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人新闻
    探访马来西亚"天津村":成海外华人移民典范(图)(2)
2010年03月09日 09:49 来源:今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记者采访华北同乡会
采访天津村“活字典”胡占成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弥足珍贵的“天津村”之最

  78岁的胡占成凭着非凡的记忆力向记者讲述的珍贵史实,都是他的祖父——第一代移民给他讲的亲历故事。这些口述资料,虽然未曾经过严格的考证,却依然值得在此铭记:1913年那一船人中,最年长的是朱茂山,当年49岁,他是带着儿子来的;第一位出生的是在老码头货舱出世的徐荣贵的太太张氏;第一位去世的是李富有,当年30多岁,因在船上一直生病,下船不久就死了;王玉清的奶奶(王增方姚氏老太太)去世,因没有墓地,祖先们向当时的英政府申请才有的第一座津侨义山,约七英亩,王增方姚氏老太太也就成为第一位安葬在津侨义山的人;最长寿的老人是第一代移民洪三奶奶,享年103岁,名叫王大容,武清县人,下南洋时19岁;第二代移民最长寿者男性是刘树林103岁,女性是张景程的母亲卢转运,2007年去世,100岁。

  颇有戏剧性也是第一代108户人家中最成功的人是张凤文,来时30多岁,勤劳又聪明,还很有赌运。他用每赌必赢的钱买了很多地,在当时可以说是千万富翁,和做一天工只赚一块钱的人相比,实在是天壤之别,他育有4个儿子3个女儿,但他的后代大多有些呆傻,最后赌来的钱也都败光,活到70多岁郁郁而终。

  津侨聚居被证实为史上空前

  本报历时十五天探访马来西亚天津村的行动在当地华人乃至整个沙巴州被传为美谈。而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华北移民聚居的罕见史实就已经震惊了马来西亚和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等研究机构。

  马来西亚学者曾在1985年出版的《亚洲文化》第六期上发表文章说:北婆罗州欢迎华族入境的政策一直延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此乃东南亚国家少有,而华北集体移民,尚且通过政府关系订立合约,更为民国成立之后之仅见者。

  按照当时中英政府的协议,第一次华北移民以250户为限,然而当时抵达亚庇的移民仅有108户,可是费用却高达2500英镑!于是英政府取消了进一步的安排,这也更让成批移民聚居马来西亚的华北人成为东南亚绝无仅有的。

  中国人一向安土重迁,中国北方人尤其守家意识浓厚。远赴异域来到马来西亚的这批华北人,虽然后来只有73户留了下来,但北方人的团结、互助、勤劳、义气,让他们在异国他乡始终聚居在一起,形成一种少见的移民现象。马来西亚一位专门从事搜集华人社会文献及史料的专家就在先后赴东马来西亚的砂劳越、亚庇、山打根进行深入调查访问后,又走访了各会馆、商会和数位社团领导人,最后他惊叹:最大的收获是,在亚庇发现了一个中国华北移民聚居的村庄——津侨村!

  1985年出版的《亚洲文化》第六期发表学术文章,对于这群集体移民的天津人大加称赞:他们万里投荒,为北婆罗州的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百年来,这个族群的发展与变化,值得深一层的研究,无论从人类学或社会学的角度着手,研究者都将会大有收获。

  难忘马来西亚15天独家探访

  春节前夕,急速成行的马来西亚探访“天津村”行动,让记者从冰天雪地的津城飞赴万里之遥的东马来西亚沙巴州,8个小时后从零下十几度的北半球来到骄阳似火的热带雨林,肩负着找到传说中的天津村探访天津人的使命,记者怀着忐忑的心情踏上了记者生涯中唯一一次心中没底的采访!

  然而抵达沙巴,见到接机的莫尼卡,高高的身材,地道的乡音一下子让我们忘记了担心。接下来的采访,记者所到之处,更加印证了这样的感受:虽然身在异国,却像回到了老家!尽管采访异常的辛苦,心情却始终处于激动、亢奋之中。每一次采访,都好像开发宝藏,每一个人都将自己的家底和盘托出,这里的故事太丰富,这里的乡情太淳朴,这里的人们太亲热!每一次采访都是感动太多,泪水涟涟!百年来,他们太渴望得到故乡的眷顾。

  他们的义气、大气时时震撼着我们,无论他们的故事,还是他们的性格。然而,令记者深感欣慰的是,因记者的到来,他们开始重新翻阅祖先的历史,天津村人的心走得更近。

  也许是我们采访的节奏太快,也许和天津村人的感情已太深厚,15天披星戴月的探访就要结束,太多的不舍涌上心头:我们难忘,天津村人一开口便称我们是“咱们人”;我们难忘,78岁重残在身的胡占成目送记者离去时的不舍;我们难忘,60岁的张景程扔下生意和家庭,全程陪同记者采访后仍不愿离去;我们难忘,太多的乡亲盛情邀请我们到家做客;我们难忘,记者离境封锁消息却悄然赶到机场送行的乡亲。

  ……

  8个小时的长途飞行,记者始终心潮难平:同根乡情,血浓于水!

  天津村的报道结束了,但天津村人的故事将永远继续。(张淑梅 刘筝)

    ----- 华人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