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电话暗藏陷阱 高科技犯罪黑手伸向在日华人(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人新闻
    国际电话暗藏陷阱 高科技犯罪黑手伸向在日华人(2)
2010年04月30日 09:1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电信专家解疑答惑

  就上述华人因国际电话卡遭受损失和欺诈的事件,记者采访了多年从事电信事业经营的华人专家,他向记者道出了不正国际电话卡的奥秘: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普及,国际通信的技术门槛也在降低,某些具备高科技能力的个人或小公司,已可以通过电脑和软件系统,自行架设通信平台。他们只要架设一个网关,租用一个计费系统,设置接入号码,然后把号码印制在电话卡上,广为散布,就可以坐收渔利。由于他们既不受政府监管,也没有售后服务,有的根本不打算长期经营,所以他们出售的电话卡,可以很低的价格,来吸引贪图便宜的消费者。

  “例一小张的例子,就是买到了非正规的电话卡,”专家向记者展示了一张示意图,对近几年市面上流行的SB卡做了分析。原来,所谓的SB卡,其实是利用了日本某家大型电信运营商的漏洞而产生的。由于该电信运营商为了吸引更多用户,推出了免费的套餐时段。某些不良业者,利用免费时段的漏洞,将该电信运营商的SIM卡,用于国际电话接入服务。这样的做法,首先是违反电信运营商SIM卡使用的相关规定,其次也违反《电气通信事业法》中,经营电信事业必须申报备案的规定,属于违法经营,一旦被电信运营商发现,该SIM卡就会被停止使用。所以这样的国际电话卡,都有好几个备用号码。

  就免费国际电话来说,从示意图来看,经营业者并没有违反电信运营商的相关规定,但是如果业者缺乏经营道德,滥用通话用户的记录的话,结果就不会只是电话卡作废那么简单。

  “例二和例三,是用户通信记录(电话号码和内容)被不正记录和流出的典型事例”,专家介绍。用电脑拨过网络电话的人,都知道只要拨打了电话,通信记录会一一保存在电脑中。拨打国际电话,也一定会在电话公司的交换机上留下记录。这个记录包括:用户号码,通话对方号码,以及通话时间。通信记录的保存期限,正规的电信事业者有严格规定,有的是3个月,有的为一年。但是对于那些不正规经营的公司或个人来说,用户通话记录的保存情况就说不清了,例二中小李就遇到了中奖骗局。

  更恶劣的是某些不良业者,还对用户通话进行通话录音,然后有关用户的相关号码和通话内容,高价贩卖给犯罪集团。日本《电气通信事业法》明令禁止对用户的通话内容进行监视,规定电信事业者必须保护用户的个人信息。而犯罪集团通过分析用户的通话记录,找到有利可图的对象,乘机进行欺诈。例三是例二的升级版,王先生的手机和家人电话,被高智能犯罪集团使用技术手段,在一定时间内无法互通,让犯罪分子的诈骗企图最终得逞。

  选择正规公司保护个人隐私

  通过专家的分析,可以看出使用不正规的电话卡拨打国际电话,存在很多风险。第一,是通话时间没有保证,如标称可以打600分钟的电话,可能只能使用400分钟,因为违规公司一旦被取缔,其发行的电话卡也必然作废;第二,是通话质量不稳定,可能时断时续,这是因为他们的设备是自行搭设的,没有质量保证;第三,是用户的通话记录和通话内容,保存期限和处理方法说不清道不明。而用户个人信息一旦被丧失经营道德的不良业者恶用或是倒卖,紧接着,犯罪集团的欺诈电话就有可能找上门来。

  那么,如何分辨电话卡是否正规公司出品?专家建议,第一,要看清楚卡上没有标明电话公司的名称和服务电话。不正规的公司或个人,其电话卡价格仅为市面上正规卡的几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所以不会投资建立有保障的售后服务。不保证通话质量,当然也没有勇气标明公司名称。第二,有多个接入号码、并且在某时间段通话价格极其便宜的电话卡,值得警惕。这样的卡可能是利用大型电信运营商漏洞的不正卡,属于被取缔的违法行为;第三,“天下没有免费的馅饼”,价格低得超出常识的卡,也需要提高警惕。正规的电话公司,为了保障稳定经营和服务质量,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成本高了,价格也必然不可能太低。价格低得超出常识,业者明显不赚钱,那么就有可能是通过贩卖用户个人隐私等方式来牟利。

  专家提醒读者,不是说不能打国际电话,也不是说不能使用免费的电话号码,而是应该选用正规代理、有品牌、有历史信誉的国际电话事业者推出电话卡和免费号码,这样才能保证“安全、安心和品质”。辨别是否正规国际电话事业者的方法也不难,和上面分辨电话卡相类似,一是要认清卡上是否标明电话公司名称和售后服务电话;二是优先考虑电话卡质量,而不是单纯重视价格。

  如果已经购买了疑似不正电话卡,那么一是停止使用,二是在使用过程中,不要谈及个人身份和经济能力等私密信息,否则造成个人隐私泄露,就可能被不法之人欺骗和利用。最后,如果接到可疑的欺诈电话,一定要及时报警。(刘怡祥)

    ----- 华人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