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暴者多高学历"惯犯" 华人对家暴何必忍气吞声?(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人新闻
    施暴者多高学历"惯犯" 华人对家暴何必忍气吞声?(2)
2010年05月11日 15:5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纵容致丈夫得寸进尺 女人何必忍气吞声?

  年近40岁的唐女士曾有幸福的家,但两年前她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先是丈夫有外遇要求离婚,在漫长的离婚过程中,更对她拳打脚踢。唐女士回忆说:“被家暴的我经常以泪洗面,怪自己太软弱。”

  目前仍在接受心理辅导、正逐步走出家暴阴影的唐女士表示,其实,丈夫家暴行为并不是在提出离婚后才出现的,只是自己重感情,对丈夫言听计从,丈夫的谩骂之语她错以为“鞭策”,根本没有意识到这是口语虐待(verbal abuse)。唐女士说,丈夫责备她英文有口音,坚持不让她与孩子用英文沟通。另外,丈夫认为做饭、清洁卫生是她“应尽义务”,但凡饭菜不顺心、孩子玩具没有及时收起来,都会招来丈夫辱骂。

  唐女士说,正是这种虐待行为日积月累,没有得到及时制止,丈夫“得寸进尺”,最后发展到摔碗筷、砸电视,进而对她拳脚相向。当时因担心全家签证都牵系于丈夫的工作,唐女士不敢报警。有一次丈夫向她挥舞菜刀,她只好喊救命,被邻居听见而报警。面对警察因为自己英语较差,由丈夫向警察解释,最后不了了之。

  在又一次被丈夫打得遍体鳞伤后,她找到朋友协助报警,并开始联络家暴受害妇女保护中心、避难所和家庭律师。她申请ESL课程,成功拿到学生签证。离婚后,孩子获得部分抚养费,她也依靠国内家人的支持,暂时租房子落脚。唐女士表示,虽然目前生活拮据,前路依旧艰辛,但在家人朋友、社工和心理医生的帮助下,正逐渐恢复自信,勇敢面对未来。

  施虐者仍可靠? 受害人苦难言

  刘元芬表示,像唐女士这样较快从家暴阴影中走出来、努力自立自强的华裔受害妇女实属难得。多数情况下,由于经济困境,指望丈夫珍惜婚姻的家暴受害妇女,很难下定决心搬离,而华裔文化“劝和不劝离”,许多妇女都是屡次取得避难后,又回到施暴者身边,而再次遭受更严重的家暴。

  刘元芬表示,家暴防治中心不会倡导妇女离婚,但给予妇女自我保护的选择和资源,让她们明白,反家暴问题上,她们不是孤身奋战。

  由美国精神健康研究所赞助,对马里兰州611名低收入妇女进行的最新调查研究显示,43%的女性在受访前一年内曾受到伴侣虐待,其中心理虐待较肢体虐待和性攻击更为普遍。尽管如此,许多家暴受害妇女仍认同伴侣的优点,54%的妇女认为伴侣在财务和感情上极其可靠,21%的妇女认为伴侣耐心细致、和蔼可亲、甚至沉着冷静。

  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Violence Against Women”杂志。参与研究学者亚达菲大学的O'Campo博士表示:“过去的研究显示,部分施虐者只在特殊情况下才使用暴力,譬如,他们失业或高度紧张时向配偶发泄,暴力是其心情沮丧的外露,但这并不表明施虐可被容忍,但这类人显然和危险型施暴者不同。”

  研究人员对家暴受害妇女进行面谈,时间在一小时到一个半小时。受访妇女平均年龄为35岁,近半有未成年子女。47%没有读完高中,四分之三的人均月收入不足300元,45%的携带艾滋病毒。极少数受访者曾寻求专家咨询或避难保护。O'Campo博士说,选择这些妇女作为调查对象,主要是因为她们受家暴风险很高,但此研究成果对其他人群也适用。(崔芳)

    ----- 华人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