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侨华人关注汶川重建:爱心行动仍在继续——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人新闻
    海外华侨华人关注汶川重建:爱心行动仍在继续
2010年05月13日 08:59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两周年。对于海外的华侨华人而言,时间的跨度与空间的阻隔,无法停止他们对逝去同胞的思念,更无法影响他们对灾区重建的关注:在过去的730个日日夜夜里,支援汶川的爱心行动仍在继续。

  “为乡亲父老做点什么”,已成为祖籍四川成都的美籍华人吴贝拉过去两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去年夏天,她带着一批十二三岁的美国孩子来到汶川,为灾区的孩子教授英文。现在,她又尝试说服一批美国公司加入“爱心捐助基金”,用于汶川的灾后重建。

  “对亲人的爱没有句号!我们也永远不想画上句号!”纽约四川籍侨领——四川同乡会会长徐莉莉道出了海外华侨华人的心声。两年前的今天,她的6位亲人在地震中丧生,悲痛之余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走上街头,加入到为家乡父老筹集善款的洪流中。

  两年来,海外华侨华人的支持与援助如涓涓细流,从四面八方汇入地震灾区,不断融入这场物质与精神重建的宏大工程中。从美国纽约到澳大利亚悉尼、从法国巴黎到日本东京……海外华侨华人不分国家,不论祖籍,或出钱,或出力。面对灾难,他们把对同胞的大爱视为“理所应当”和“快乐”的。

  灾区的孩子们成为海外华侨华人持续关注的焦点。一位不愿留下姓名为灾区学校捐款的华人说,“重建灾区的现在,更要建设灾区的未来,孩子作为灾区未来的主人,应该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关注。”

  “留住灾区孩子对未来的希望,”法国川渝同乡会永久名誉会长何跃说道。这位从四川大山里走出来的华人,深知教育对于孩子的重要性,特别是那些失去父母的孩子。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何跃与法国川渝同乡会的同仁一道,向灾区的一些孩子提供对口资助。

  秉持同样的信念,海外华侨华人对捐款重建学校、助学等奉献爱心的方式格外热衷。今年4月22日,“东溪河乡华盛顿博爱小学”落成剪彩。项目总投资370万元人民币,其中一半来自美国华盛顿地区华侨华人的捐款。华盛顿地区同乡会协会会长何晓慧说:“帮助东溪河乡重建一所学校只是我们援助地震灾区、帮助灾区孩子们的第一步。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关注灾区孩子们的成长,使这所小学成为连接华盛顿地区华侨华人与灾区人民的一条纽带。”

  投注在灾区孩子身上的关切目光有一部分来自华侨华人青少年。虽然随父母移居海外,这些孩子们依然情系祖(籍)国,牵挂着那些遭遇灾难的同龄人。5月7日,汶川大地震两周年纪念日临近之时,加拿大温哥华的华侨华人青少年为远在汶川、玉树地震灾区的同龄人举行了名为“爱心使者重铸明天”的赈灾义演。

  为了两个小时的演出,他们付出了三个多月的课余时间。16岁的主持人斯韵熹曾随家人回到四川老家并前往灾区,当时的感受她至今难忘。她说,看到灾区的小朋友在闷热的帐篷或板房里读书,“我就特别心疼,我想尽自己的力量帮助他们”。

  爱心使者团队负责人、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学生王乾说,义演原本是为了纪念汶川地震两周年而筹办的。由于排演期间发生了玉树地震,他们对义演的主题作了调整。“我们把目标扩大了,希望能帮到全国受到灾害影响的孩子们,为他们尽我们的微薄之力。”

  家长表示,通过这些活动让海外华侨华人的孩子对祖(籍)国有更多的了解,让他们感受到在自己的故土,有这么一群孩子非常需要帮助,需要关怀,从而激发他们爱国爱乡的情怀,让他们从中领会到“根”的含义。

  华侨华人青少年的无私奉献再次印证了血浓于水。海外华侨华人的奉献还将延续,这种灾难与血脉铸就的感情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悄然淡去。正如徐莉莉所说:“灾区的建设如火如荼,通过海外华侨华人的努力,更多由华夏儿女捐助的学校和图书馆会早日并将永远伫立在汶川那片土地上。我希望能带回去更多的资金,也希望我们的下一代能延续我们这种割舍不断的乡情。”(赵燕燕、杜静、王建刚、尚栩、马丹)

参与互动(0)
【编辑:王海波】
    ----- 华人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