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度"对抗"BBC 新加坡华人给英国和中国"挑刺" (3)——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人新闻
    两度"对抗"BBC 新加坡华人给英国和中国"挑刺" (3)
2010年05月17日 11:3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于是,马华卿先后制作了“反BBC污蔑”的两集视频,并上载至网络。他把自己制作的中英文版本视频,都上传到中央电视台网站以及YouTube、Facebook等世界知名网站。

  2008年4月10日,人民网上载了马华卿制作的视频,在中国中央电视台网站推出的《我们的网民反藏独》专题中,该视频也频频在醒目位置出现。最终,BBC《世界新闻》总编辑于4月16日在BBC网站博客上发出道歉信,表示“现在我们知道中国的一些媒体,尽管不包含主流媒体像中央电视台一套,报道了相关信息。我们错误地认为中国试图在掩盖奥运圣火在伦敦受藏独分子干扰的真相,当我们犯了错误,我们需要道歉,我们很愿意这样做。”

  不过,马华卿看过道歉信后,对其态度相当不满意,认为BBC是在敷衍了事。于是他又制作了第三集《BBC不懂得什么叫做赔礼道歉》,抨击BBC“道歉的同时还要狡辩”是要不得的态度。不过,BBC没有再做出任何回应。

  他说:“我当时反复核对了时间,怕是自己搞错了。”马华卿说自己对法律、经济、社会、媒体、外交都非常感兴趣,这会成为他日后选择职业的方向。但无论做什么,都不能失去做人的基本道德底线,也不能忘记一个青年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使命。

  给家乡的英文挑错误

  马华卿有时也会在网上论坛发表犀利言论,批评中国以及家乡成都存在的一些问题,因此常和奶奶闹得不愉快。“我奶奶应该算是老革命了,她常跟我说‘家丑不能外扬’。我并不这样认为,正因为‘我爱我家’,才要多提意见,希望‘家’能越来越好。”

  去年11月,马华卿回成都探亲期间,发现成都一些旅游景点、公共站牌和路标的英文翻译有些混乱。“或者是中式英文,或者是过度翻译,看得人是云里雾里。”

  他专门给这些翻译标识拍下照片,如锦里、武侯祠以及部分公交站牌,都被他一一挑刺。他认为,一些特殊的路名应该保持中国文化特色,如“锦里”,翻译成“Jinli Street”着实不妥。因为英文里没有与“里”字对应的单词,所以保留原称“Jinli”是最佳方案,好记又简洁,不累赘。比如:新加坡有很多路名,如Jalan Kayu、Jalan Besar、Jalan Daud、Lorong 29 Geylang,都是马来语路名,新加坡政府并没有把它们翻译成“Kayu Street””Geylang Lane 29”,而是直接沿用原称。

  “新加坡是中西文化的交汇地,在翻译地名时,已经充分考虑到中西文化的不同,因此借鉴新加坡在翻译中文地名上的经验,无疑是最合理的解决方案。”

  马华卿说,在成都有些英文翻译,简直让人哭笑不得。“比如,我在成都某电影院看到的一句英文标识:Please turn on the quake function of your handphone,原意是想说‘请把您的手机调成振动’。”

  马华卿给家乡的英文挑错的举动,受到当地媒体的关注,《华西都市报》在今年1月报道了此事,并在当地兴起一场“还有哪些翻译‘怪’”的群众参与英文纠错行动。“我奶奶知道这件事后一改常态,不但没责备我,还说这个‘茬儿’找得好,可以帮成都提升国际形象。” (徐鑫)

参与互动(0)
【编辑:王海波】
    ----- 华人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