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新移民何时真正融入新加坡 冀望于下一代?——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人新闻
    华人新移民何时真正融入新加坡 冀望于下一代?
2009年04月10日 11:0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地处东南亚的新加坡共和国是世界知名的花园城市国家,是东南亚最大的海港、重要商业城市和转口贸易中心,也是国际金融中心和重要的航空中心。新加坡别称“狮城”,鱼尾狮(狮头鱼身像)是新加坡的标志性建筑。 中新社发 刘万强 摄

版权声明:凡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中新网4月10日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4月10日刊发署名文章说,作为新加坡的新移民,我们应该尽量“走出自己的社群”,同老移民打成一片。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需要完全改变自己,因为在我们的心中,似乎还有着挥之不去的中国情结。真正的融入,只能冀望于下一代,他们在本地出生,血管里流淌着新加坡热血。他们将在我们告别这个世界之后,作为我们生命的延续,为我们融入新加坡的努力画上圆满的句号。

  文章摘录如下:

  随着新移民的不断涌入,“融入新加坡”正成为当下越来越多人喜爱的口头禅。政府讲融入、学者讲融入、新移民自己也在讲融入。然而融入岂是易事?关键是:融入的标准是什么?

  文化不同,何谈融入?

  我从北京移民新加坡近20年,但至今仍未有已融入本地社群的感觉。究其原因,无外乎文化背景使然。当一个人从一种文化进入另一种文化时,如果他已被深深打上原有文化的烙印,要他接受另一种文化就有如“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我所住的政府组屋楼上有这样一位本地长者。因子女不在身边,他每天以喂养流浪猫狗为己任,怡然自得。老先生受英文教育,每次见到我都热情寒暄。这样的经历相信对很多新移民都不陌生,更不用说每日在公司打工的新移民,凡是能够在一个公司呆上几年的,都应该说是人际关系不错的入乡随俗者。但这能说明他们已融入新加坡社会了吗?

  回答当然是否定的。上面提到的场景,充其量只能说是“和谐相处”,根本谈不上“合二为一”。新移民要想融入本地社群,必须脱胎换骨,摒弃原有文化,拥抱本地文化,让自己成为地道的新加坡人。不消说,这是痴人说梦。不但完全没有必要,而且也是不可能的!

  本地讲华语的新移民大多来自神州,自小就受到的熏陶和教育,和新加坡人不同。由于存在决定意识,他们在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各个方面都有着自己的文化定格。他们在母语环境中长大,即使英语水平达到八级,也无法同新加坡人相比,更遑论与新加坡人进行深入沟通。不要说价值观不同,单单英语中的笑话、典故、俚语、习惯用语以及Singlish中的特有用语等,就让新移民一头雾水,还怎能期待他们拿出自信,与对方深入交流。

  我有一个在新加坡工作多年、后又攻读MBA的中国新移民朋友,去年带我参加其同学的家庭聚会。他的同学是清一色的新加坡人,不是银行总裁,就是大公司财务主管。大家寒暄之后入座用餐。席间,他的同学们有说有笑,非常投入。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他们所说的东西,我们插不上嘴,更不知道他们何以不时开怀大笑。只是在发觉我好像被冷落时,才有其中一位女士出于礼貌和我这个北京人搭讪两句,说她出差去过北京云云。那一晚,我过得非常难受。

  说好英语,未必真能融入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说了,新移民应该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多和受英语教育的专业人士接触,这样便有助于融入新加坡社会。去年《联合早报》就刊登过一篇某位常住上海的新加坡人发表的有关对新移民的种种忧虑,其中也提到这一点。对此,我不禁要问,能说一口地道的英语,便真地能融入本地社会吗?

  君不见,在北美、欧洲乃至新加坡的中国人,无论他们的英语有多流利、也无论他们旅居当地多少年,其中绝大多数人的社交活动都始终走不出“唐人街”、“同乡圈”或“同胞圈”。别说打入上流社会,就是市井百姓中相互来往的朋友也少之又少。他们可能会邀请美国人、德国人、法国人或新加坡人来家做客,热闹一番,但那都只是出于社交需要、客套或答谢帮助而已。由于文化上的差异,这种交往常常因“来而不往”而不能长久。因此,真正让他们感到愉悦的,还是中国人之间的交往、聚会,因为只有在此时,他们才能真正地释放自己,才能找到共同的话题、共同的兴趣和共同的情系。

  或许正因如此,新加坡才有了华源会、九龙会、天津会、天府同乡会等各种按地域划分的新移民组织,更不用说本地老移民原有的各种宗乡会馆多如牛毛。即便是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中,人们还都因地域、风俗、习惯的不同而老死不相往来,我们又焉能奢望受“共产”或东方儒家思想教育的中国新移民,同受“资本”或西方基督教思想熏陶的新加坡老移民完全融合在一起呢?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另一个朋友,他的经历应该是最有说服力的。他八年前就已逾不惑之年,中国改革开放之初从神州移民香港,后又从香港负笈英国攻读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在英国他娶一新加坡同学为妻,后于九十年代初移民新加坡。他现任德国某跨国公司亚太区总经理。由于受英式教育,无论是语言、专业,还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他都可以说是最能够、最有资格且最容易融入新加坡社会的中国人。但是,他每年春节都邀请一帮要好的新移民到府上烧烤聚会,并坦言,在新加坡生活这么多年,融入本地社会仍是遥遥无期;最令他开心的时候,还是和我们这些同胞们一起聊天的时候。

  真正的融入,只能冀望于下一代

  当然,作为新移民,我们应该尽量“走出自己的社群”,同老移民打成一片。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需要完全改变自己,甚至原有说话的口音,就像新传媒某主持人改说一口地道的新加坡话那样,连本地人都对之嗤之以鼻;同样地,我们不要太肤浅,奢望自己在所谓的“平均10年”内,乃至有生之年完全融入本地社会。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在我们的心中,似乎还有着挥之不去的中国情结。

  只有当我们完全接受了本土文化,只有当我们不再因语言而被挡在公司高层之外,远离上流社会的时候;而且也只有当我们由衷地希望新加坡在世界体坛上打赢中国的时候,我们这些新移民才算真正地融入了新加坡社会。去年中国奥运会,我的两个孩子为新加坡队加油喝彩的卖力表现,告诉我这一天终究会到来。他们在本地出生,血管里流淌着新加坡热血。他们将在我们告别这个世界之后,作为我们生命的延续,为我们融入新加坡的努力画上圆满的句号。(王健)

编辑:王海波】
    ----- 华人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