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小伙巧学中文 亲身体验世博园排队辛苦——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教育

德国小伙巧学中文 亲身体验世博园排队辛苦

2010年08月04日 16:35 来源:国际在线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德国小伙迪特克里斯特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在上海世博园的各个场馆里,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这里工作的外国人大都操着一口流利的中文,热情地为游客讲解与服务。如果不是肤色的差异,你仅从声音上甚至分辨不出他与中国人有何不同。这些老外们与世博会之间有哪些难忘的故事?他们学好汉语又有何诀窍呢?我们就给您讲讲德国小伙迪特克里斯特的故事。

  今年25岁的迪特克里斯特,在马克思的故乡德国特里尔大学学习中文约4年时间,他怀着对中国的喜爱以及对中德友好做出贡献的愿望来到了世博园德国馆,成为德国馆的一名中文讲解员。在被问及在世博园里工作的感受时,迪特克里斯特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他说:“我挺开心在世博园里工作,因为我觉得这是很大的一个机会,天天可以跟我们的游客交流、讲很多话,可以学很多新的东西。而且我也觉得这对中国和德国的友谊有很大的帮助,看我们的游客从德国馆出来这么灿烂的笑,跟我说‘设计得蛮不错’,就感觉挺好的。”

  德国馆设计非常别致,从入口进去,观众会先经过起落有致的坡形景区,这里有关于德国各个州和不同区域的介绍,穿越一段隧道到达海港新貌后,观众会先后进入未来规划室、人文花园、城市公园、创新工厂、城市广场和材料之园,这部分是以一些典型的都市生活空间和设施展示德国的城市生活,展现“和谐城市”的主题。参观的最后,观众会到达神奇的“动力之源”大厅。迪特克里斯特自豪地说,“动力之源”是德国馆的镇馆之宝。他说:“游客最喜欢看我们德国馆的是‘动力之源’,‘动力之源’里一个巨大的球体,它有一吨多重、上面有40万个LED发光二极管,它的特点它是互动的,人们齐声大声喊,它就会摆动起来,巨大的球体要告诉我们的是:‘人心齐、泰山移’,我们人类如果合作的话,就可以推动地球。这是我们德国馆的镇馆之宝,这是我们游客最难忘的一个经验。我可能看过动力之源1000次了,仍然觉得它非常有意思。”

  除了动力之源,德国馆中还有很多生活中运用的高科技产品,它的人文理念与科技含量使德国馆一举成为世博园中的热门场馆之一,馆外的队伍如长龙盘绕,观众往往要排3、4个小时的队才能进入。为了体验观众排队的感觉,迪特克里斯特特意做了一次排队参观的游客。他说:“我为了要体验我们游客排队的感受,所以我自己去排了德国馆的队,我排了3个小时左右,感觉真的很困难很痛苦,一到德国馆就不想再学什么,所以我现在非常地羡慕我们的游客,他们排了3个小时的队,到德国馆的馆内还很愿意学很多的内容,很不错。”

  迪特克里斯特补充道,在排队的时候,他也学那些游客,拿了一个小凳子排一会坐一会,甚至还拿了一根黄瓜补充维生素。他仔细观察那些游客,发现他们很多人对世博会都抱有很高的热情。有一个从新疆来的维吾尔族的家庭,坐了3、4天火车过来看世博会,因为他们觉得世博会是了解国外的一个很好的机会。他还看到一个10岁左右的小朋友,拿着一本小本子,写下德国16个州的一些内容,学习得非常认真。

  迪特克里斯特说,不仅仅是游客,他也在世博会中学到了很多东西,特别是他的中文有了很大的提高。他说:“我现在在德国馆工作感觉天天能够学到新的单词,跟游客交流的时候会讲一些具体化的题目,我可以从中学习很多内容,学很多字,所以感觉天天都在上课,上中国社会大学。”

  别看迪特克里斯特现在可以用中文自如地交流,但据他说,他在刚到中国的时候,几乎一句中文都不会讲。他说:“我在德国学过两年的汉语,但是那段时间学得不太好,所以刚到中国的时候。我一句中文都不会讲,我到厦门大学留学后才慢慢地进步,因为在德国没有这个语言环境,所以在那边肯定学得不好。我也没有经常上课,大部分是跟中国的朋友交流过程中学的,我跟朋友们一起吃饭一起唱歌,去酒吧,就感觉学得比较自然。我天天带一个小本子,听他们说我没有听讲过的字,我就让他们写下来,这样子就慢慢地学会了。”

  曾有一个外国人把自己和中文的关系比拟为和妻子之间的关系,他说“我和汉语之间的关系就像我和太太的关系一样,我很爱它,却又无法控制它”。迪特克里斯特在学习汉语过程中,也因语音语调问题闹了不少笑话。他说:“我现在讲的汉语也还不怎么标准,所以会产生很多误会,比如说上个星期我和一个朋友去一家餐厅吃饭,一看菜单,我就问他,你到底要吃什么‘猪食’(主食)?他笑死了,我这才发现我应该说的是‘你要吃什么主食?’因为语调不标准,所以表达出了完全不一样的内容。”

  迪特克里斯特非常喜欢中国以及亚洲国家的人民和与美食,还找了一个上海的女朋友,他说,等他毕业后,希望能在中国或者是其他亚洲国家找一个德国使领馆的工作。在这里享受他的人生。他说:“我对亚洲其他国家也很感兴趣。这边菜很好吃,人很热情,生活很乐观,在这边生活很幸福。”(记者 陈慧清)

参与互动(0)
【编辑:杨凯淇】
    ----- 华文教育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