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教师赴韩教汉语的独特经历:用交流消除分歧——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教育

河北教师赴韩教汉语的独特经历:用交流消除分歧

2010年10月18日 16:51 来源:燕赵都市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从孔子学院到孔子课堂,越来越多不带有政治色彩的中文课堂开在海外。这些传播中华文化和让外国人了解中国的课堂还在引起许多怀疑的目光,但交流、了解仍然是主流,它与中国国际化的发展战略一脉相承。

  或许,在并不久远的一天,去孔子课堂教汉语,会成为年轻人的一种时尚选择。

  找不着北

  “北在哪儿?”贾焱鑫问。

  台下鸦雀无声。一个小男孩怯生生地竖起手指往向指。

  那是天。得知自己的答案不正确,难过、委屈的表情占据了这个8岁的小男孩的脸庞。

  这是韩国龙仁市泰成中高等学校的一个课堂小花絮,贾焱鑫正在教这些学生们认识“东、南、西、北”。泰成中高等学校建有河北省第一所“孔子课堂”。

  贾焱鑫是石家庄市第四十二中学的一名语文老师,也是河北省第一位被派到“孔子课堂”的老师。

  韩国学生,贾焱鑫没少教过,她从教9年,有5、6年的时间是在教留学生。但只身前往异国教中文,对贾焱鑫来说,还是生平头一回。

  2009年2月,贾焱鑫通过了层层选拨,即将前往韩国的孔子课堂,在三尺讲台上耕耘多年,已经收放自如的她感到了不自在,她有些焦虑,害怕到了韩国教学展不开,河北省的第一个孔子课堂在她手里弄砸了怎么办?

  贾焱鑫一边强化韩文学习,一边找来自己的韩国学生,了解韩国的中学规则,特别强化学习了韩国教师上课用语。

  与孔子学院一样,孔子课堂是一个中外文化交流项目,不同的是,前者设立于大学,后者主要设立于中学。有设立孔子课堂需要的国外学校向中国国家汉办提出申请,国家汉办委托中国驻当地使馆调查申请学校的办学条件,同时,申请开办孔子课堂的外方学校也对在中国的学校进行考核,双方都满意后结为“友好校”,共同建立孔子课堂。

  中方学校的老师在孔子课堂教书、活动的经费和补助由外方学校承担,中方学校没有负担,这种模式更具灵活性,便于推广。

  3月是韩国中小学开学的时间。贾焱鑫在韩国的中文课程教学从这时开始。

  韩国中小学生学习汉语的热情很高,对大多数韩国孩子来说,他们学习汉语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考级,如果考级通过,他们在今后的求学路上会获得优惠条件,正如国内的艺术、体育类考级一样。

  此外,一些韩国的大公司在招聘工作人员时,会优先录用那些汉语水平较高者,这也助涨了韩国人学习汉语的热情。

  而那些家庭主妇班的学员们,她们来进行短期汉语学习,大多是为了到中国旅游,需要掌握一些日常用语,还有获得一些服装、时尚类信息。

  虽然韩语说得还不地道,但借助汉语、英语,并用手势,贾焱鑫和韩国人的交流并不存在障碍。给小学生上课之前做一些游戏,给中学生上课时排练一些情景剧,或是进行视频、剧本配音,贾焱鑫的汉语课开展得有声有色,当初的担心有些多余。她发现,真正的障碍源自于文化的差异和偏见。

  中国有楼吗

  “老师,你住在什么地方?”刚到这所学校时,一些孩子仰着头问贾焱鑫。

  “在楼里。”贾焱鑫回答。

  “中国有楼吗?”孩子们天真地反问。

  贾焱鑫这才知道,在许多韩国孩子的印象里,中国除了北京、上海、香港外,其余的地方都是广袤的农村,人们住着低矮的茅房,环境脏乱差。

  不仅在孩子的幼小的心灵里如此,在成人世界里也暗藏着一些约定成俗的偏见。初到韩国时,贾焱鑫观看到一档电视节目,电视节目把中国、日本、韩国三国的景点放在一起比较,得到的结论是,韩国最好,日本次之,中国最差。而在拍摄画面上,对中国景点的选择都是贫穷落后的一面,事实上,有些景点只是拍摄者戴着有色眼镜,匠心独具剪辑的结果。

  大部分韩国人是友善的,在学校,不认识的人也会热情地同贾焱鑫打招呼,用餐时,会有人关切地问她,饭菜是否合胃口,生活是否习惯。但偶尔也会有人在不经意之间流露出瞧不起中国人的意识。

  一次,贾焱鑫和二位韩国同行在一起,其中一人拿她新买的衣服给另一位看,请她作出评价,对方脱口而出:“土气,像中国人一样!”有人在桌下悄悄地踢她,这位评论者才注意到旁边坐着中国同行,尴尬地坐在那里陪笑。

  在学校,贾焱鑫还被学生们问到西藏问题、人民币汇率问题等。从学生们的提问中,贾焱鑫感觉到,这些学生内心已经埋藏着明确的看法,有的是根深蒂固的,他们提问并不是想从贾焱鑫口中得到真正的答案,而只是想要贾焱鑫表明自己的态度。

  第一次走进龙仁市泰成中高等学校,贾焱鑫赫然发现,该校的中国地图上没有台湾。第二次去时,中国地图上有了台湾。一个学生在课堂上说:“台湾不是中国的。”贾焱鑫问:“大陆人和台湾人说话一样吗?”那个孩子说,说话是一样的,写字不一样。贾焱鑫说,现在大陆用简化字,进步了。说罢,在黑板上分别用简化字和繁体字写了“鸡”、“马”等几个字,问孩子们愿意学哪种。发言的孩子说:“台湾是中国的,我不写繁体字。”

  “老师,中国如果发展得好了,韩国会成为中国的一部分吗?”也有孩子拿这些问题来“刁难”贾焱鑫,贾焱鑫认识到,很多问题是社会体制上的差异和文化心理的差异导致了双方的一些隔膜。如果能搭建起良好的沟通渠道,这些隔膜就会迎刃而解。

  朴永俊是贾焱鑫教授的一名学生,他对远道而来的中国老师很关心,看到贾焱鑫下班晚,他都要把老师护送到家方才离去。朴永俊还经常和老师一起吃中国饭。有一段时间,贾焱鑫发现朴永俊心事重重的样子,一问才知道,朴永俊快要到中国留学了,他问贾焱鑫:“中国人会很讨厌韩国人吗?”

  原来,他在一些报纸和网络论坛上,看到中韩一些网友激烈对骂,认为一些中国人很讨厌韩国人,所以忧心忡忡。

  “你讨厌老师吗?”贾焱鑫问。朴永俊摇摇头。“老师也不讨厌你。你不要有这样的顾虑。”通过交流,朴永俊冰释了积郁很久的一块心病,顺利地进入北京体育大学学习。

  交流消除分歧

  韩国学生的课业负担很重,正常情况下,学生每天晚自习上到晚上10点左右。校外还有五花八门的各种补习班,补习班的课会上到凌晨2、3点,第二天早上5、6点又开课了。很多学生在临考时都参加补习班,睡眠欠账很多。学生的日常作业和考试也与升学联系在一起,对每一次考试,学生们都不敢怠慢。

  即便如此,这些孩子每天都漾着甜甜笑脸来上学。贾焱鑫感到,这一代韩国青少年在自卑与自负之间彷徨,他们眼里只羡慕日本,无形中对中国有这样或那样的看法。而中韩之间经济依存度不断加强,学习汉语在韩国成为一股热潮。

  孔子课堂的应运而生,对双方的文化交流起到了促进作用,特别有助于消弥那些因互不了解而产生的偏见。

  韩国人见面总是彬彬有礼的,也从不当面拒绝你提的各种要求,而会在事后找一些理由婉拒,这与中国人的行为方式有很大不同,本来是个很小的问题,如果双方不理解就会产生偏见。

  交流是消除偏见的办法,这种交流是双向度的。在孔子课堂教授汉语一年后回国,贾焱鑫发现自己也改变了很多,“现在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教学相长的意义。”

  以前她会抱怨,韩国学生们会告诉她,“老师不要说‘倒霉’,遇到问题是上天对你的爱护,把大的灾难化成小灾难让你来承受。”她接受了这种宗教情怀。

  出国前,她认为师道有尊严,老师就是老师。现在,她更加注意平等地对待学生,即使是批评,也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

  贾焱鑫翻过韩国初中生的历史教科书,里面只是一些连环画,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分析,不像我们的教科书有大段的背景和意义分析。让她领悟了启发式教学的优势。

  改变不止这些,因文化差异产生心理或行为方式的差异,进而会导致产生敌意或合作受阻,只要大家彼此尊重、相互沟通,这些问题不难解决。经过了一年历炼后,贾焱鑫感觉自己考虑问题的方式更加灵活了。

  孔子课堂也产生了意外的收获。近日,韩国企业家代表团造访河北,这是这个代表团第二次到访。最初为它牵线搭桥的就是孔子课堂。龙仁市泰成中高等学校孔子课堂曾经举办过一届企业家班,一位学员在课堂上表达了和河北企业家合作的意愿,石家庄市第四十二中学将此信息反溃到河北省商务厅,经过多方磋商,两地企业家实现了互访。

  潮流所至

  交流消除分歧和偏见,已成为国际间交往增进信任和了解的不二法门。

  尽管一些国家对日益增多的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心怀犹疑,甚至认为这是中国的政治攻势,但民间的交流合作已是主流。即使没有孔子课堂,也阻挡不了各种民间形式的交往。

  河北省多所学校举办过AFS国际文化交流组织的活动,一些外国学生在中国学习生活一段时间后,渐渐剔除了媒体和家长灌输给他们的一些中国印象,大多数学生和他们的中国老师、中国家庭“父母”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初到石家庄时,一些学生的表述是“去中国”,后来慢慢变成了“回中国”。一字之差折射出心理情感的细微变化。有的学生交流结束后选择在石家庄的高校里继续求学。

  今年暑假,一场中西婚礼举行。新郎是一位来自河北经贸大学的中国人,新娘是美国人。新娘原是美国一所乡村学校的教师,因为参加了一次中国夏令营活动,最终选择留在石家庄市第四十二中学当外教,并在中国找到了她的另一半。

  这种交往正在深刻影响着教育的生态,进而影响到国与国之间的交往。

  今年3月,石家庄第42中学在美国设立的孔子课堂开课。来自教育部门的消息说,截至目前,石家庄市已建立中英、中美友好项目的学校共32所;市十七中、二十五中、四十二中等3所学校在国外设立了“孔子课堂”;市一中、二十四中、二十五中等8所学校被确立为“河北省汉语国际推广基地”。

  今后,将有越来越多的老师和志愿者被派往海外的孔子课堂,更多的中外学生也将会有机会到对方国家去交流学习。对双方来说,这是一扇扇窗口,交流沟通从了解开始。(王小波)

参与互动(0)
【编辑:杨凯淇】
    ----- 华文教育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