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教育

中华文化风行非洲 印证“四海之内皆兄弟”

2010年11月10日 11:27 来源:大众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孔子文化非洲行”的第二站是津巴布韦,10月22日代表团抵达首都哈拉雷。

  德不孤,必有邻

  津巴布韦是南部非洲重要的文明发源地,津巴布韦是大石头城的意思,著名的大津巴遗址是世界文化遗产。2007年3月,津巴布韦大学孔子学院正式开课,津巴布韦总统穆加贝兼任大学校长。

  津巴布韦大学孔子学院学生的中文歌曲在国际“汉语桥”比赛中曾获大奖。一首边弹边唱的中国歌曲《朋友》为欢迎仪式拉开了序幕。

  在仪式上,中国孔子基金会向津巴布韦孔子学院捐赠教学辅助教材和音像制品、文具等,山东在南非发展迅速的海信集团向孔子学院捐赠了最新款大屏幕电视机。

  代表团团长、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徐向红介绍说,非洲大陆历史文化悠久、传统文化深厚;山东是孔孟之乡,所诞生的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文化的瑰宝。孔子文化来到非洲可谓互通有无、促进文化交融和学习。孔子曰:“德不孤,必有邻”,希望我们能以文会友,把中国文化更好地传播到非洲。

  津巴布韦政府教育、体育和文化部副部长多克拉说,津中两国在文化、艺术、体育和教育领域具有很大的合作空间,希望能够为津巴布韦文化事业发展提供更多的人才培训机会,山东是孔子的故乡,是我们去中国首选的地方。

  四海之内皆兄弟

  中非历来友好相处,患难与共,体现了孔子所说的“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仁爱精神。

  目前非洲已有17个国家共建立21所孔子学院及4所孔子课堂。新华社驻津巴布韦的李努尔社长告诉我们,越来越多的肯尼亚人希望能有机会到孔子学院系统地学习汉语,了解中国,就连穆加贝总统的夫人也在学汉语。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以及中国与非洲各国在各领域交流与合作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非洲人渴望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非洲在经贸、旅游等领域对汉语人才的需求也在增大。 在此背景下,孔子文化的传播在中非交流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孔子文化非洲行”访问团对这一点也深有感触。一位非洲朋友告诉我们,她六岁的儿子也正在学习汉语,并且学得很认真,成绩也不错。当我们赠送给她一枚孔子像章时,她高兴地捧在手里,激动而又珍惜。看到这种场景,感动与自豪从我们每个人的心底油然升起:我们因孔子而来,是孔老夫子让今天的非洲青少年得以亲近古老而又灿烂的中华文化。

  在此次“孔子文化非洲行”访问中,代表团不仅签订了合作交流协议,还商定了许多合作项目。为使孔子文化“走出去”“留下来”,在中国驻津巴布韦大使忻顺康的协调下,还将“孔子文化展”永久留在大津巴遗址博物馆等。

  由中国孔子基金会联合新华社等有关单位共同主办的“ 孔子文化世界行”是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孔子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品牌项目,也是山东省委省政府非常关注和重视的文化品牌工程。今年7月中国孔子基金会在与孔子学院总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后,更是加快了进程。“孔子文化世界行”将历时5年,跨越五大洲,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孔子文化,让孔子文化越来越深入影响到世界各国。

  2000多年前,周游列国的孔子不曾想到,如今他真正实现了有教无类,桃李满天下。

  和而不同,让不同的肤色,有了共同的文化认同与和睦和谐。 不一样的语言,却一样地表达着祝福祝愿与美好的理想。

  非洲,并不遥远,非洲人民亲切友好,美丽的非洲惠风和畅。 (王大千)

参与互动(0)
【编辑:杨凯淇】
    ----- 华文教育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