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教育

温州籍华侨促子女接受华文教育 冀留住文化之根

2010年12月09日 11:36 来源:温州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回到家乡参加中青年海外侨领研习班的57名温籍侨领,他们来自29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然而在采访中,他们不约而同地谈到一个共同的话题:子女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这些奔走在世界各地的温州人,为了让子女记住中国、记住家乡温州,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有意识地通过让孩子们学习普通话、中国传统文化等等,来培养他们对祖国对家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用普通话说:我的祖国是中国

  语言是一个民族最深的烙印,如标签般强烈地传达着一个讯息:我来自何方。

  “在我家,禁止说西班牙语。我要让孩子用普通话说:‘我的祖国是中国’。”两个孩子的母亲戚丽玲说道。现任巴塞罗那华人商贸总会执行会长的她,成稳干练、充满激情。一谈到子女教育的问题,她更是打开了话匣,滔滔不绝:“儿子六岁的时候,我就送他去了当地的孔子学院,现在他已经读到四年级。平常和保姆出去买菜、接家里的电话,他都能当一个小翻译。在这过程中,我不断地鼓励儿子,让他自己感觉到学习普通话的好处,能自发主动地去掌握普通话。”

  这应该是每一位海外华人的心声:他们的子女在异国他乡自然而然地学会了外语,但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要掌握好自己祖国的语言,要讲好普通话、温州话。现任匈牙利妇女联合会副会长的谢丰收女士表达了这样的一份认同,“通过让子女学习普通话来辨识、记忆文化基因,比任何其他的教育方式都来得直接,接受起来也更容易、轻松。”

  用文字、故事勾勒出中国的模样

  现任美国纽约温州总商会副会长的唐建康以这样的方式让孩子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女儿生长在美国20年了,呆在国内的时间很少。我会经常买一些国内的电影、电视剧的VCD给女儿,一方面为她创造学习中文的语言环境,另一方面让她有更多的途径了解中国文化,让她爱上中国文化。”旅居西班牙的华侨刘骧先生则是每天在小儿子刘洋睡前,跟他一起阅读“司马光砸缸”等注有汉语拼音的连环画,通过讲述这些浅显易懂的故事让儿子懂得做人的道理。

  “妈妈,画画好难,一个个方框好难画。”回想起儿子刚学写汉字时候的情景,戚丽玲感慨颇深。去年暑假,戚丽玲带着儿子回到温州,专门拜书法家学习书法。自此,儿子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回到西班牙后坚持每天练习一两个大字,并随外公像模像样地拉起二胡。

  “当我们的小孩吃着洋快餐、听着外文歌曲、溜着滑板的时候,为了能让子女接受更为优秀、全面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我托了很多朋友找学校,想了很多办法为孩子营造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在这过程中,发现日本、瑞士、英国等国家都有非常专业的教育机构提供全方位的教学内容,而这正是我们所缺失的。”戚丽玲说,在时机成熟的时候,办一所类似这样的学校是她心中的一个夙愿。

  自豪,来自祖国的日新月异

  “的确,祖国、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骄傲。如今,我的孙子会很自豪地和他的外国同学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秀丽风光、美食等。”现任意大利米兰妇女联合会副会长的朱伟如谈起自己聪明懂事的孙子,不禁流露出幸福的笑容。“我们家族四代人都在意大利生活,时间长了,很多的生活习惯在悄然改变,但我依然希望子女们不忘祖国、家乡,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竞争中不断进步发展。”

  刚刚归国的80后电气与计算机工程博士瞿逢重道出了他的五年留美感受:“近年来,我们中国接连举办奥运、世博盛会,一个日益开放、强大的中国的形象,树立在世人面前。当我们和外国同学一起交流中国传统文化时,体会到更多的是那份尊重和真诚。”

  千万条河汇入江海,千万种语言汇成一家,千万种情感结成一条心系中国的丝带。不管时代如何变迁,一代代海外华侨们都在用心留住自己的中华之根。(朱帆)

参与互动(0)
【编辑:杨凯淇】
    ----- 华文教育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