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教育

巴基斯坦金融人士讲述一家三代与汉语的难舍情缘

2010年12月14日 12:23 来源:国际在线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巴基斯坦阿斯卡里银行对华商务发展办公室经理哈希博从小跟随当外交官的父亲来到中国,在北京从幼儿园读到大学。现在他每天都会教自己2岁的儿子学汉语,希望把他家与中国的缘分继续传承下去。

  哈希博说,他的父亲哈比布生前在巴基斯坦外交部工作时,由于对中国感兴趣,就选择了汉语作为自己的第二外语。此后,他被派到中国当外交官,一共在北京住了近14年。他积极推动两国开展文化交流,把巴基斯坦的故事片、电视剧、音乐、书籍等等介绍到中国,促成了巴基斯坦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合作制作了两部电视剧,巴电影《永恒的爱情》和《人世间》还被翻译成了维吾尔语。

  哈希博记得,父亲当时还推动了一个巴中文化交流项目,那就是帮助中国东方歌舞团的歌手学唱15首巴基斯坦的乌尔都语歌曲。哈希博说,他在北京的家那时成了东方歌舞团的歌手经常光顾的地方。

  哈希博说:“比如牟炫甫、郑绪岚、朱明瑛他们几乎每个礼拜周末都会来我们家向我母亲学乌尔都歌,我母亲会教他们乌尔都语的一些念法,差不多83年开始他们来我们家,85年才练好了,专门搞了几次活动,也录了磁带,最后把那15首歌做了碟。现在我把那个碟又换成了VCD和DVD格式,叫巴基斯坦歌曲选,是最著名的15首歌曲,是东方歌舞团的歌手唱的,先用乌尔都语唱,再用汉语唱,乌尔都语和汉语结合或者说是中巴友谊结合。”

  东方歌舞团在上世纪80年代到过巴基斯坦4、5次,他们的精彩表演赢得了巴基斯坦观众的热烈掌声。

  哈希博从小跟随父亲来到中国,就此与中国结缘。他结交了很多中国朋友,每周还必定带家人去吃一顿中餐。可能因为打小就生活在北京,哈希博特别喜欢吃中国菜,小时候还常常偷吃保姆带的盒饭,回忆起这段童年趣事,哈希博感到十分温馨。

  哈希博说:“每次我阿姨带自己的午餐,我偷偷地会把她的午饭吃完,阿姨就会跟我妈妈抱怨说,我的午饭被你儿子吃完了。我妈妈会给她做巴餐。每次都是这样,然后我母亲最早跟我生气,然后最后她就放弃,觉得没办法,儿子只能这样长大成熟的。所以现在我们家我母亲也经常会给我们做一些中餐,我们几乎每个礼拜都会有两个到三个菜是我妈妈做的一些中国菜。我最喜欢吃的中国菜是饺子和面条,和北京最传统的西红柿炒鸡蛋。”

  哈希博在北京读了幼儿园、小学,又在清华大学读了本科。2002年,他回到巴基斯坦,并攻读了巴基斯坦国立现代语言大学的在职硕士研究生。如今,他在巴基斯坦阿斯卡里银行任对华商务发展办公室经理。2009年时,哈希博参加了第8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获得了“优秀口才奖”。

  哈希博说:“我当时选的(演讲)题目《我的汉语梦》的主要原因是我自己对汉语很感兴趣,以前学好汉语之后一直想把它利用得更好,发挥得更好,我能把我的语言和我的将来结合起来,我现在实际上找到的工作也是跟我的汉语和我的背景有关,如果我没有学好汉语的话我不可能做这方面的工作,也不可能做中巴友谊方面的桥梁。所以那段时间我就选择了这个题目《我的汉语梦》,最后我觉得我已经达到了我的这个梦了,我学好汉语了,我也能把它利用上了,最后我也希望利用它能做出更大的贡献。”

  让哈希博没想到的是,参加“汉语桥”比赛还有个意外收获,当他再次回到北京,竟然见到了久违的东方歌舞团歌手朱明瑛。

  哈希博说:“这次去参加汉语桥比赛结束后,在北京突然见到了朱明瑛阿姨,我们见面都很高兴,她也回忆了许多80年代、90年代的那些好事情。她现在已经建了自己的一个艺术学院,还设了一个巴基斯坦艺术中心,它的目的是让更多的中国年轻朋友们学学乌尔都语歌,学学巴基斯坦舞蹈等等。而且她上次也邀请过我,我有时间也跟她在一起,给中国朋友教教乌尔都语或者教教巴基斯坦的一些歌曲。” (孙伶俐)

参与互动(0)
【编辑:杨凯淇】
    ----- 华文教育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